第一次见到刘希明老师的时候,我正在看采访稿上准备的几个问题,突然听到门外传来说话声,还没等我走出门,就看见一位头发花白但是精神矍铄的老人已经出现在门口,旁边的老师看到我猜测的眼神赶紧介绍说:“这位就是刘老师!”于是,精神矍铄、面容和蔼就成了老师给我留下的第一印象。在后面的访谈中,老师对之前的教学经历和其中发生的趣事侃侃而谈,这种印象越发深入人心。 (一) “我们那时候很简单,就是一颗红心,两手准备。祖国需要我,我就去。” 高中时代,刘老师的梦想是飞上蓝天,成为一名飞行员。但是这个热切的梦想却因为视力问题没有成真,当时的检查人员也为刘老师感到遗憾:要是视力没问题就好了!飞行员的梦想破灭之后,这个年轻人依旧想将自己投身于国防建设,于是在填报志愿时,除了两所军工类学校,其他都是“服从祖国分配”。后来,刘老师如愿进入了理想的军校。 
军校生活 但是,复员后去哪儿又成了一个选择的难题。当时摆在刘老师眼前的有两条路:一是从事外贸或者海关工作,还有一个就是来北语当老师。很多和刘老师一样的复员军人都选择了比较热门的外贸,但是心中深埋着文学情怀的刘老师选择了成为一名教师。对于我“由理转文”的疑惑,老师得意地告诉我他中学时代做了六年的语文课代表,参加作文比赛经常拿奖,还在初中时就曾被老师推荐保送师范预科,所以敢于挑战教师角色。这样,刘老师和北语的故事开启了。 
73年开始在北语教留学生 (二) “给我一个班,我一定兢兢业业想尽办法把它弄好,让这些留学生在中国生活得快乐,让他们学到知识。” 刘老师深深感受到在北语教书不仅仅是传播知识传播文化,也促进了中外友谊。刘老师回忆道,当时教了一个班,学生是柬埔寨亲王西哈努克的几个公主,每次西哈努克来北京也好,离开北京也好,他们去接机去送行的时候总是能看到周总理的身影。来自总理的重视更让他感受到肩负的责任之重。要让外国认识并了解中国、喜欢中国,刘老师认为,认真教学,并且在课堂上、在生活中真诚对待学生、和学生交朋友,这样中国热情好客的友好形象自然会深入人心。当刘老师谈起从前和学生之间的故事,好像仍然历历在目。老师怀念道:那时候每当到了七月份,就是老师最发愁的时候。因为七月意味着分别,临行前师生互相请吃饭,学生都会紧紧抱住老师,哭着舍不得离开,每吃一次饭,这样的感人场面就会上演一次。有的时候老师请学生去家里包饺子,人多的时候要擀很多饺子皮儿,手都擀疼了,但是老师却是非常开心,因为心与心在彼此靠近。这时候,老师俨然成为了留学生们的“中国爸爸”、“中国妈妈”。很多老师也因此被称为“中国爸爸(妈妈)式的优秀教师”。 
和巴基斯坦师生合影(第二排右二) 
和美国老师和学生合影 (三) 谈到一生钟爱的对外汉语教学,刘老师认为,教书不仅是教知识,更是传播文化,是育人;对于老一辈教师的好的教学方法,我们应该借鉴吸收、继续加以利用;不能觉得西方的教学方法总是先进的,因为一种教学方法必然有其产生的社会基础,我们了解这种方法的同时,不能忽视它的使用条件。同时老师也谈到,文化教学要润物细无声,要能够打动人心。老师站在讲台上,教姿教态和着装是文化;下课后和学生的交流、对学生的态度也是文化,这些都是实际的、能打动人心的文化。 
参会发言 
在北京电视台录示范课 因此,在鼓励青年教师时,刘老师认为高学历和深厚的理论知识是他们的优势,同时也勉励他们要用唯物主义的世界观指导教学,秉行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重视实践、知行合一,格物致知、学以致用”的精神。在与学生的亲密接触中去打动学生,传播中华文化。搞科研的同时不能放松教学,要让科研和教学相互促进,要有一种“课比天大”的信念。 
培训赴各国志愿者 
培训公派赴美教师 
和培训的青年教师合影 对于汉教专业的同学,刘老师则鼓励大家要多读书,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因为对外汉语涉及到很多学科,不仅要学好汉语的本体知识,掌握扎实的教学技巧和文化交际知识,还要了解一些管理、统计、心理、历史方面的知识,这样在实际教学中才能做到游刃有余,之后的发展前途也才能更加开阔。 从七十年代初到今天,时间的车轮已经轧过了快半个世纪。寒来暑往,年复一年,即使已经是颐养天年的岁数,刘老师依旧在学校教学督导组工作,展现着自己对教学、对学校、对祖国的热爱,用自己的余力推动对外汉语教学事业的前进。我们仿佛能看到,教室后排坐着一位头发花白的老人,正满怀希望,殷切注视着面前的莘莘学子,也注视着新一代的汉语教师们。 
疫情期间在督导办公室听线上课  大课点评志愿者试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