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十五年(1950-1965年)外国留学生汉语教学总结》
钟梫执笔,集体讨论的《十五年(1950-1965年)外国留学生汉语教学总结》,1979年在北京语言学院《语言教学与研究》(试刊)第4集公开发表。
这份总结确立了对外汉语教学的实践性原则以及学以致用的教学目的;提出了“相对的直接教学法”的对外汉语教学法,并强调这是一种综合教学法。
“所谓综合也者,指的就是语音、语法、词汇三者综合在一种实践课内,而提携这一切的纲就是‘精讲多练,反复巩固’。” “这种教学方法必定是吸取了各种教学方法的优点,又从对象出发,适当加工创造而形成的。” 今天我们应该对这种肇始于70年前、一直不断发展完善的汉语综合教学法予以新认识。这种教学法生发于汉语自身,在教学中成型,既有汉语教学特色,也符合世界第二语言教学法发展趋势。在新形势下我们更应从理论和实践上充实并完善汉语综合教学法,使之真正自立于世界第二语言教学法之林。
汉字的书写问题是汉语作为外语教学与印欧语系语言教学最大的不同之处。总结中讨论了基于汉字特点,来决定汉语作为外语教学的教学顺序,对于是“语文并进”抑或“先语后文”的问题,摆出了不同的处理意见。虽选择了前者,但难能可贵的是对后者也进行了教学实验 ,并取得了汉字教学的基本经验。
这是我校最早的一份对外汉语教学科研论文,内容全面,观点明确,为对外汉语教学搭建了科学的教学框架,影响极为深远。
二、《中国大百科全书·语言文字卷》“对外汉语教学”词条
王环、常宝儒、施光亨于1988年为《中国大百科全书·语言文字卷》撰写了“对外汉语教学”词条。
文中向世界全面介绍我国的对外汉语教学,明确指出“对外汉语教学是对外国人的汉语教学,是一种外语教学。” “教学法是以精讲多练为核心的强调培养语言技能的方法。”
同时指出“正确处理结构、意义与功能的关系,把结构与功能有机结合起来。” “教材以结构为纲,注重语言知识的系统性。总结出对外汉语教学四大环节:总体设计-教材编写-课堂教学-语言测试。”由此可见,对外汉语教学的教学与科研架构已构建完成。
三、《北京语言大学对外汉语教学名师访谈录》
《北京语言大学对外汉语教学名师访谈录》于2011年出版。《名师访谈录》编写缘起耐人寻味。中国人民大学胡明扬教授曾偶遇一些外国留学生,他们的汉语说得竟与国人毫无二致。问起他们何处学得,老师伊谁?答曰:北语赵淑华老师。胡先生认为应该把像赵淑华老师这样的老教师的教学经验,好好总结一下,以启迪后人。于是就有了《北京语言大学对外汉语教学名师访谈录》,计为五卷,分别为:李景蕙卷、李培元卷、钟梫卷、赵淑华卷、李德津卷(因故未出)。
访谈录展现了对外汉语教学前辈们当年从事汉语作为外语教学的完美教学过程,为对外汉语教学提供理论依据,为对外汉语教学积累了大量的宝贵经验。前辈教师的敬业精神,人格魅力,值得我们敬佩。
李景蕙老师曾与邓懿先生共同教授汉语,深获教益。传承了以结构为纲的大班讲、小班练的教学法,并发扬光大。李景蕙老师参与了多部教材的编写,组织了多项教学实验工作。教学成绩非常突出。1964年的一堂汉语口语公开课,得到了埃德加·斯诺的称赞,并被拍成电影,成为教学示范课。
赵淑华1952年清华大学中文系毕业后,即从事对外汉语教学。曾参加《汉语教科书》《基础汉语》《基础汉语课本》等国内外有影响的教材的编写。对汉语教学语法,特别是句型研究有独到见解。直至晚年还提出对外汉语教材中出现的语法项目最好的排序。(见《国际中文教育70周年纪念文集》,2021年)
四、1961-1964届出国汉语储备师资纪念座谈会
1961-1964年,国家培养的四批出国汉语储备师资大部分留在我校任教,成为我校20世纪后三十多年对外汉语教学的中坚力量。其中吕必松研究成果突出,多所贡献,是佼佼者。
1999年8月14日《人民日报(海外版)》曾报导在我校召开“1961-1964届出国汉语储备师资纪念座谈会”,时任教育部副部长韦钰向出国汉语师资颁发了纪念牌,题词“语出华夏,桥架五洲”,是对汉语师资在世界范围内开展汉语教学的褒奖。
这里引用一段报载一位师资在座谈会上的讲话以见当年在世界范围内开展汉语教学的情景:“回首往事,我们之中有的人曾只身赴加勒比海岛国,开展汉语教学,成为最早的派出人员;有的人曾身背行囊,在老挝的深山密林里,冒着生命危险教授汉语;在西非的不毛之地,在刚果的热带丛林,在世界屋脊喜马拉雅山脚下,在炎热的红海之滨,都曾留下出国汉语师资的足迹。一种使命感支撑着大家,尽管待遇菲薄,条件艰苦,也在所不惜。”
如今当年的出国师资大都垂垂老矣,可喜的是长江后浪推前浪,一大批中青年对外汉语教师已茁壮成长,成为事业的中坚。
五、《北京语言大学对外汉语教学研究丛书》
我校对外汉语教学研究丛书编委会于1997年出版了《北京语言大学对外汉语教学研究丛书》。
北语老一辈开拓了对外汉语教学,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中年教师传承并发扬了优良的教学与科研传统。一大批有志于对外汉语教学事业的青年教师脱颖而出,成为教学与科研的骨干。研究成果的大聚集,便是1997年出版的《北京语言大学对外汉语教学研究丛书》,共计九册。丛书将自复校以来的教学与科研成果,收罗殆尽,洋洋大观。在学界和社会上引起极大反响。对外汉语教学已被社会公认为“交叉应用型”学科。
丛书研究内容分为“学科本体研究”和“学科主体研究”。“学科本体研究”包括服务于对外汉语教学的汉语语音、词汇和语法及其教学研究。“学科主体研究”则包括学科理论研究、教学法研究、教材研究、汉语习得与认知研究、测试研究和文化研究。特别值得提及的是HSK,当时已风靡全世界,成为北语名牌成果。
回顾北语过往的教学与研究,最大的特点在于牢牢把握住对外汉语教学的本质与特色,发挥自己的人才优势,十分注重汉语和汉字的特点,引领对外汉语教学不断向前发展。
展示前辈们的教学与研究历程,为的是学习前辈们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全身心投入的敬业精神,做教学中的有心人,带着问题意识,发现教学中遇到的问题,寻求教学难题的答案。
我们应从前辈们的教学与研究中吸取营养,结合汉语和汉字的特点,创新汉语教学与研究,促进对外汉语教学不断向前发展。为使世界上更多的人学会汉语、使用汉语,让汉语在国际语言生活中发挥更大的作用,贡献我们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