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设为首页  
 
党建工作
机构设置
支部生活
总支动态
学习园地
上级文件
党员风采
 
首页
>> 党建工作 >> 党员风采
党员风采  
【初心讲堂 喜迎60年校庆】 常敬宇:我对教学与科研相结合的心得体会
发布日期:2022-09-20浏览次数:字号:[ ]

今天我要谈的是关于“如何在国际中文教学中做到与科研相结合”这一问题的一点个人心得体会。

我们国际中文教育的宗旨就是向世界推广和传播中文,弘扬中华文化。主要是通过中文教学(汉语国际教学)传播中华传统文化。

关于语言与文化的关系,众多语言学家有个共识。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文化是语言的内涵,语言文字是民族文化的结晶,学习一种民族语言,从根本上说就是学习一种民族文化。这是中外语言学家的共识。在汉语国际(中文)教学中,初级阶段主要让外国学生掌握汉语的语音、汉字、基本词汇和语法,之后,再进入中级和高级阶段。外国学生感到问题最多的是词语方面,觉得同义词、多义词的理解和掌握比较困难。我们中文教师在给外国学生讲解词语时,往往按照词典中的释义或教材中生词的汉外对译。其实这些释义和对译一般只是词汇的表层义,即词汇意义和语法意义,而对词语的深层义即文化义,包括象征义、引申义、联想义、色彩义(语体和感情色彩义)等却习焉不察或解释不清楚,从而影响教学效果。可受本民族文化影响的外国学生却常向老师问及汉语词话的深层义,尤其是文化义方面。例如:中国人为什么崇拜“龙凤”?为什么中国的诗画书法常赞颂“松竹梅”,或称“梅兰竹菊”为花卉“四君子”?为什么中国人喜欢“喜鹊、鸳鸯、鹰、燕、鸽”等鸟类,而不喜欢乌鸦、猫头鹰?为什么“狗”在西方视为“宠物”,而在汉语词语中却多含贬义?为什么现在的汉语词汇双音节词占优势?为什么中文四字格词语特别多,尤其是成语,几乎都是四字格式?

外国学生提出的这些问题,其实都与汉文化有密切关系。要解答外国学生提出的这些问题,必须从汉文化中去寻根问底。但当时汉语教师们却苦于缺少这方面的工具书和参考书。为了国际中文教学的需要,我带着这些问题到浩瀚的汉文化典籍中去搜寻查找相关知识,同时请教这方面的专家,如北大的周祖谟先生,社科院语用所的陈建民先生等。经过几年的努力,积少成多,最后整理成书,由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发行,受到了国内外读者的欢迎。这本书曾再版十几次,被北大出版社列为“博雅语言学教材系列”。中国台湾的文桥出版社、香港的商务印书馆分别用繁体字和汉字出版发行。

我从这段经历中总结出了一点心得:从教学出发,在教学中发现学生学汉语时的问题,然后带着问题去进行深入研究,总会取得科研的成果。

许多青年教师苦于找不到研究课题,其实,在你的中文教学中,只要细心总会发现各种问题。教学中,学生提出的问题,正是你应研究的课题。


 常敬宇

2022.4.26


本文为作者在“寻校史根脉 守汉教初心”——北语60周年校庆国际中文教育教师分享会上的发言。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