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迎接建党一百周年 “与党同呼吸、共命运”征文选登)--教书育人传友谊,润物无声结硕果 |
发布日期:2021-04-21 | 浏览次数: | 字号:[ 大 中 小 ] | | |
|
明年是建党一百周年,也是我加入中国共产党62周年,执教对外汉语教学57周年的日子,2019年我又与阔别35年的杰出校友托卡耶夫总统阁下重逢。抚今追昔,浮想联翩。尧舜扭乾坤,旧貌换新颜。“弟子遍五洲,黄白黑相间。”在几十年的汉语国际教育生涯中,我为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培养知华友华的留学生的事业奉献了自己绵薄之力,并为此感到欣慰和荣幸。
待生如子,授之以渔 上世纪90年代中期,我首次应邀在韩国三星公司人力开发院主持教授汉语工作。受训学员全部来自三星集团所属公司,多为30岁左右的骨干。他们年龄偏大,阅历丰富,使命感强,勤奋好学,阅读水平高,听说能力弱,不少人培训一结束,立即前往中国工作。针对他们的这些特点,我根据短期速成教学特点,精心设置课程,改革教学方法,强化听说训练,快速提升他们的交际能力。经10周培训,初级班学员人均认识1894—2035个汉语词,能写400字左右通顺短文,能围绕日常生活和一般性社交内容进行流利的汉语会话,多数学员能达到HSK三四级水平,个别优秀者甚至获得了HSK七级证书。中级班学员所掌握的词汇量大幅度提升,光认识的甲乙级词语数量就上升1成到3.7倍。 师生之情,播种友谊 师者,既要“授业解惑”,更要“行为世范”。为缓解、消除因隔阂而存在的陌生感,我不仅在学习上对学员给予帮助,更要在生活中做到无微不至的关爱。深受“师道尊严”思想影响的学员,亲身感悟到中国教师“以诚待人、以身作则、以情感人”的新作风,增进了了解,逐步建立了新型师生关系。据了解,9届学员都把我教的课程评为“优”等。结业分别时,有的学员在给我的“感恩卡”上写道:“在研修院,您跟我的父亲一样,感谢您对我的关心”。三星公司在授予我的“执教纪念牌”上铭刻上这样的话:“为实现三星集团的国际化,(您)在教中国语方面做出了卓越贡献。谨赠此牌,以表谢意。”听了这些情深意切的话,看到所教的学员像友谊的种子一样,正在中韩大地上生根、开花、结果,我感到无比欣慰和高兴。
锐意进取,常编常新
教材是学生获取系统知识、进行学习的主要材料,教师授课的基本依据。讲课编书,教师之天职。编纂教材是一项系统工程,如了解教学对象情况,考查教材发展趋势,熟悉教材演变轨迹,搞好教材总体编纂方案,掌握教材编写流程等。其中尤以有无锲而不舍的毅力和常编常新的进取精神最为重要。 1980年,我接受创设新闻听力课实验班任务后,同彭瑞情老师一道,自力更生,白手起家,锲而不舍,历经“由实践到认识,由认识到实践这样多次的反复”磨砺,走出一条从无到有、常编常新的教材建设新路。被列为“国家汉办规划教材”的《新闻听力基础》,10年内9次再版,发行数万册,两家韩国书商相继把它引入韩国出版。时过近20年,至今仍在国内外继续使用流行,受欢迎的情况可见一斑。 耕耘虽辛劳,奉献享快乐。几十年间,我在国内外相继独自编纂、主编和与人合编了数十本教材与工具书,为推广世界汉语教学,传播中华传统文化,尽了绵薄之力。
科技助教,事半功倍
上世纪60年代,“电化教学”兴起。七八十年代,“三机”(录音机、幻灯机、电影放映机的简称)辅助对外汉语教学逐步推开。其间我曾在来华部电教站工作多年,参与过课文录音改革、幻灯与电影教学实验、主持创办专供留学生收听的汉语广播节目,亲身领悟了“电化教学”的好处,于是成为运用科技手段推动语言教学的积极参与者和倡导者。 在新闻听力课教学实践中,大胆改革教材和教学方法,编写“音像文”三位一体教材,探索新闻听力课视听教学常态化途径,研创“将知识传授寓于技能训练之中”的训练体系,开展听力教学和视听教学效果对比研究。继1976年对越南进修生实施《年青的一代》“电影教学”之后,1984年又对9名苏联进修生进行《话说长江·源远流长》专题音像教学实验。通过收听教学要求、阅读电视剧解说词、观看影视片、聆听主持人讲座、查找资料重写解说词、为音像画面配音解说、师生共同总结,同学们受到了听说读写汉语的的全面锻炼,有的同学说,这10个学时的音像教学,收获比在国3年的都大,回国后一定把这种教法告诉老师和同学们。这次实验课的成功,既为新闻听力课音像教学常态化积累了宝贵经验,又开创了编纂中高级汉语国际教育“音像文”三位一体教材的新风。后来对欧美生、日韩生、华裔生和多国混编生实施音像教学实验,雄辩证明音像课教学比听力课教学效果提高20%以上。 1999年退休之后,我“退而不休”,又投身于数字化教材研发与远程网络教学事业。2002年把《新闻听力教程》(上册)改写成数字化课件脚本,成为“网上北语”汉语学历教育的一门课程。从此,新闻听力课教学,如同插上翅膀一样,冲破时空障碍阻拦,从北京语言大学校园,飞向五洲四海的国家与地区。 语言能力在运用中才能掌握牢固,接触社会与民众,是认识了解中国的不二途径。把课堂教学与汉语社会实践结合起来,配合课文教学,组织他们访问农村,游览名胜,参观企业,参观博物馆,聆听名人授课,是我校汉语国际教育的一大特色,帮助留学生认识中国、了解中国国情的重要渠道,备受各国留学生喜爱与欢迎。 每次实习结束,学生要写3000——5000字的实习报告,并在报告会上互相交流。参观“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之后,有些人思想上受到极大震动。一位参股多家企业的日本留学生感慨地说:“作为一个有良心的日本人,现在站在前辈们曾犯下罪行的土地上,我的心情,我的感受是无法用语言来形容的。”他批评日本当局“一直避免让日本的下一代知道日本军国主义者的残暴行径”,建议中日两国史学家合编一本历史教科书,“客观公正地描述历史”,“让日本的青少年牢牢记住历史教训”,使“日中两国人民数千年的传统友谊得到更好的发展”。
异域耕耘,为国争光 国外执教,“北语”教师,习以为常。出国教师,在做好“授业解惑”,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完全可以深入社会,广交朋友,播撒友谊钟子,发挥桥梁作用,为增进人民友谊、促进彼此合作,多做实事与善事。 学术交流,互通互融,取长补短,共同提高。世界汉语教学学会首届理事、韩国仁荷大学宋在禄教授,与我于1990年在北京相识。抵韩执教后,他多次开车带我外出参观,了解社会风俗人情,会晤韩国各地汉语学友会成员,为我推荐在韩国出书的书店,给我的新书撰写“推荐辞”(即 “前言”),我则帮他审阅书稿,提出改进意见。东新大学的刘永基先生,是我举荐的第一位来北语研修的韩国学者,还曾帮他女儿留学中国。他则多年往返中韩两国,为与我校、河南安阳师院结为友好学校牵线搭桥。《红楼梦》韩文译者、高丽大学崔溶澈教授,学识渊博,待人谦恭。我在高大执教时常到他的书房拜访。今年4月他来北语讲学,老友久别重逢,分外亲热。韩国外国语大学的孟柱亿教授,我们是多年的忘年交。一次参加他们学校的迎新会,恰遇天降大雪。他急中生智,请我给学生讲中国现代史的故事,并亲自为我做翻译,感人情景,至今铭记在心。印尼万隆基督教立人基金会董事郑贻清先生,不仅全程陪同我们访问座谈,还特地安排我们在他的别墅住宿,热爱祖籍国的拳拳赤子心,谁能不被感动? 异域执教,思乡心切。联络感情,增进团结,人心所向。我担任首届“在韩中国教师联谊会”会长期间,为在韩老师印发教师通讯录,建立联络网;举办联欢会,共庆春节、国庆节;召开教学经验交流会,商讨提升汉语教学质量的妙计;组织大家参观工厂、板门店谈判会址、游览名胜古迹、中秋放飞江华岛,以及相互串门等丰富多彩的联谊、娱乐活动,都备受大家欢迎与喜欢。2012年,在纪念中韩建交20周年之际。中国驻韩国大使馆教育处、在韩教师联谊会联合向我颁发“感谢牌”,表彰我“为中韩两国文化、教育交流所做出的积极贡献”。 身为总统,不忘师恩 “卅五载后重相逢,师生共话中哈情”。2019年9月11日,哈萨克斯坦共和国总统托卡耶夫阁下跨越了35个春秋,跟我在北京亲切会晤,镜头记下了这难忘的历史时刻。 久别重逢,情意浓浓,我俩的手紧紧地握在一起。总统首先用流利的汉语对我说:“祝您身体健康!”还反复强调:“邀请你到哈萨克斯坦去访问。”“如果你有这样的计划,请通告我们的大使馆。”我高兴地对他说:“谢谢您!今天见到您很高兴。衷心感谢您的邀请”。我向他转达了北语刘利校长对他的问候与盛情邀请:北京语言大学全体师生,热烈欢迎托卡耶夫总统阁下回母校与老师欢聚。我紧紧地握着他的手说:“祝愿中哈两国人民的友谊像泰山顶上的青松一样,万古长青!祝愿两国的文化教育交流像滔滔黄河水一样,永远川流不息!” 初秋的夜晚,室内格外宁静。我沉思良久,起身拿起笔,写下了一首《赠托卡耶夫总统》的四言诗:“身为总统,不忘师恩。尊师重教,世人楷模”。
育人成才,是教师的最大欣慰和幸福,是最有成就感的事情。作为一名从事汉语国际教育执教57年的耄耋老人,我为“北语”“弟子遍五洲”的巨大成就感到欢欣鼓舞;为能献身于推广世界汉语教学,传播中华传统文化的宏伟事业,感到欣慰;为能与祖国、与党同呼吸,共命运而骄傲!
作者简介:刘士勤,1939年生,河北人。1958年入党。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北京语言大学副教授。
|
|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