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党史天天读 | 抗美援朝战争、土地制度改革和其他民主改革与国民经济的恢复各项建设的展开 |
发布日期:2021-05-20 | 浏览次数: | 字号:[ 大 中 小 ] | | |
|
今天,为大家带来的是《 抗美援朝战争、土地制度改革和其他民主改革》与《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各项建设的展开》。
抗美援朝战争、 土地制度改革和其他民主改革 
正当全国人民集中力量争取财政经济状况基本好转的时候,新中国又面临着外部侵略的威胁。1950年6月25日,朝鲜内战爆发。美国政府立即作出武装干涉朝鲜内战的决定,并派遣第七舰队侵人台湾海峡,公然干涉中国内政,阻挠中国的统一大业。10月初, 美军无视中国政府一再警告,悍然越过三八线,把战火烧到中朝边境,直接威胁新中国的国家安全。
敢不敢、能不能迎战世界上经济实力最雄厚、军事力量最强大的美帝国主义,对于成立仅一年,百废待兴的新中国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在敌我力量极其悬殊的情况下,如果出兵参战,能不能打赢?会不会“引火烧身”“惹祸上门”,使经济建设难以进行?中央政治局多次召开会议,全面估量国内外形势,既清醒地看到了面临的困难,又深人地分析了出兵作战的必要和可能,作出了派遣中国人民志愿军人朝作战,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历史性决策。
1950年10月8日,毛泽东发布命令,组建以彭德怀为司令员兼政治委员的中国人民志愿军。19 日,志愿军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这是以正义之师行正义之举。中国人民志愿军同朝鲜军民密切配合,首战两水洞、激战云山城、会战清川江、鏖战长津湖等,此后又构筑起铜墙铁壁般的纵深防御阵地,实施多次进攻战役,粉碎“绞杀战”、抵御“细菌战”、血战上甘岭,创造了威武雄壮的战争伟业。经过艰苦卓绝的战斗,中朝军队打败了武装到牙齿的对手,打破了美军不可战胜的神话,迫使不可一世的侵略者于1953年7月27日在停战协定上签字。抗美援朝战争以伟大胜利向世界宣告:“西方侵略者几百年来只要在东方一个海岸上架起几尊大炮就可霸占一个国家的时代是一去不复返了!”
在波澜壮阔的抗美援朝战争中,英雄的中国人民志愿军始终发扬祖国和人民利益高于一切、为了祖国和民族的尊严而奋不顾身的爱国主义精神,英勇顽强、舍生忘死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不畏艰难困苦、始终保持高昂士气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为了完成祖国和人民赋予的使命、慷慨奉献自己切的革命忠诚精神 为了人类和平与正义事业而奋斗的国际主义精神,锻造了伟大抗美援朝精神。毛泽东的长子毛岸英第一批入朝参战,英勇牺牲在朝鲜战场。志愿军将士面对强大而凶狠的作战对手,身处恶劣而残酷的战场环境,抛头颅、洒热血,以“钢少气多”力克“钢多气少”。他们说,我们的身后就是祖国,为了祖国人民的和平,我们不能后退步!他们冒着枪林弹雨勇敢冲锋,顶着狂轰滥炸坚守阵地,以身躯作人梯,抱起炸药包、手握爆破筒冲入敌群,忍饥受冻绝不退缩,敢于“空中拼刺刀”。这种血性令敌人胆寒,让天地动容!他们中涌现出30多万名英雄功臣和近6000个功臣集体,有毅然抱起炸药包与敌人同归于尽的杨根思,有用胸膛堵住枪眼为战友冲锋开道的黄继光,有烈火烧身岿然不动直至壮烈牺牲的邱少云,有跃入冰河以生命换得朝鲜少年安然无恙的罗盛教......他们用生命谱写天地、泣鬼神的雄壮史诗,被祖国人民称为“最可爱的人”。伟大抗美援朝精神跨越时空、历久弥新,必须永续传承代发扬。
抗美援朝战争期间,党中央统揽全局,实施有力的动员和正确的战争指导,采取边打、边稳、边建的方针,开展了波澜壮阔的抗美援朝运动,全国各族人民举国同心支撑起这场事关国家和民族前途命运的伟大抗争。
抗美援朝战争伟大胜利,是中国人民站起来后屹立于世界东方的宣言书,是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重要里程碑,对中国和世界都有着重大而深远的意义。经此一一战,中国人民粉碎了侵略者陈兵国门、进而将新中国扼杀在摇篮之中的图谋,可谓“打得一拳开, 免得百拳来”,帝国主义再也不敢作出武力进犯新中国的尝试,新中国真正站稳了脚跟。经此一战,中国人民彻底扫除了近代以来任人宰割、仰人鼻息的百年耻辱,彻底扔掉了“东亚病夫”的帽子,中国人民真正扬眉吐气了。经此一战,中国人民打败了侵略者,震动了全世界,奠定了新中国在亚洲和国际事务中的重要地位,彰显了新中国的大国地位。经此一成, 人民军队在战争中学习战争,愈战愈明,越打越强,取得了重要军事经验,实现了由单军种向诸军兵种合成军队转变,极大促进了国防和军队现代化。经此一战,第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亚洲乃至世界的战略格局得到深创塑造,全世界被压迫民族和人民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正义事业受到极大鼓舞,有力推动了世界和平与人类进步事业。这一战, 拼来了山河无恙、家国安宁,打出了中国人民的精气神,人民军队战斗力威震世界,让全世界对中国刮目相看,充分展示了中国人民不畏强易的钢铁意志、万众一心的顽强品格、敢打必胜的血性铁骨、维护世界和平的坚定决心,再次证明正义必定战胜强权。和平发展是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
废除封建土地制度和镇压反革命运动
新中国成立时,还有占全国人口一多半的新解放区尚未完成土地改革,严重阻碍了社会生产力发展。在进行抗美援朝战争的同时,从1950年冬到1952年底,党领导广大新解放区进行了废除封建土地制度的改革。
1950年6月30日,中央人民政府公布施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它总结了党过去领导土地改革的经验和教训,又适应新中国成立后的新形势确定了新政策,提出保存富农经济,不动中农土地,限制没收地主财产范围等,以保护中农和分化地主阶级,减少土地改革阻力,促进生产的恢复和发展,成为指导新解放区土地改革的基本法律依据。到1952年底,除一部分少数民族地区外,全国大陆的土地改革基本完成。包括老解放区在内,全国约3亿无地少地的农民无偿获得约7亿亩土地,免除了过去每年向地主交纳的3000万吨以上粮食的地租。
土地改革的完成,标志着在我国延续了几千年的封建制度的基础一地 主阶级的土地所有制,至此彻底消灭了,农民真正成为土地的主人。这是一个伟大的历史性胜利。它从根本上解放了农村生产力,激发了广大农民的政治热情和生产积极性,促进了农业的迅速恢复和发展,以及农村文化教育的发展,为新中国的工业化开辟了道路。
在进行土地改革的同时,全国还大张旗鼓地开展了镇压反革命运动。朝鲜战争爆发后,国民党遗留在大陆的反革命分子气焰更加嚣张,大肆散布谣言,进行种种破坏和捣乱活动,残害革命干部和群众,妄图里应外合,颠覆人民政权。1950年,各地有近4万名干部和群众被反革命分子杀害,其中仅广西就达7000多人。1950年10月,中共中央发出《关于镇压反革命活动的指示》,决定对罪大恶极、怙恶不悛的反革命分子实行坚决镇压。从12月开始,镇压反革命运动在全国展开。到1951年10月底,全国规模的镇压反革命运动基本结束。
镇乐反革命运动扫除了国民党遗留在大陆的反革命残余势力,基本上肃清了特务、地下军及会道门等反动组织,社会获得前所来有的安定,有力地配合了土地改革和抗美援朝战争。
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初步发展
旧中国经济本来极其落后,日本帝国主义侵华战争和国民党反动派反人民战争更使它遭到严重的破坏,集中力量化复国民经济成为摆在党和人民面前的紧迫任务。党和政府按照“公私兼顾、劳资两利、城乡互助、内外交流”的基本方针,全力恢复国民经济。
农业方面,党在发扬农民个体经济积极性的同时,逐步推动个体农民之间的劳动互助。国家对农业的投人逐年增加,并集中力量治理了淮河和修建了荆江分洪、黄河下游防洪工程等骨干项目,初步改变了旧中国江河堤岸年久失修、水患频繁的状况。各地还大力整修水渠塘堰,扩大农田灌溉面积。这些基础设施建设,促进了农业生产的迅速恢复和发展。1952年,全国粮食总产量由1949年的13184万吨增加到16393.1万吨,增长44.8%。
工业方面,重点放在恢复国计民生急需的矿山、钢铁、动力、机器制造等行业和主要化学工业,同时恢复和增加纺织及其他轻工业生产。在地区分布上,以恢复东北工业基地为主,同时兼顾内地工业。到1952年底,主要工业产品和轻工业产品的产量均超过历史最高水平。
交通运输方面,国家用于交通运输业的投资共17.7亿元,占全国基建投资总额的22.6%。基本恢复了原有的铁路网,重新连接华北和华南。完成了穿越大西南腹地的成(成都)渝(重庆)铁路和西北地区的天(水)兰(州)铁路的修建。成渝铁路是清末就筹款准备兴修的川汉铁路的一段,拖了近半个世纪未能完成,新中国成立后仅用两年就建成通车。国家还新建和改建了一些主要干线及县、乡级公路,全国公路通车里程比新中国成立初期增长了50%以上,通往“世界屋脊”的康藏公路(今川藏公路)、青藏公路,于1950年开始兴建。
贸易的恢复和发展,是促进城乡物资交流,恢复整个国民经济的重要环节。经过几年的努力,国营商业和合作社商业逐步发展壮大,成为流通领域的主渠道。到1952年底,在全国范围内,基本形成了从上到下的包括各种类的统一的国营商业体系。稳定物价、统财经后, 为解决因通货膨胀而形成的虚假购买力消失导致的问题,政府采取扩大和和营工厂加工订货、大量收购农副产品以提高农村购买力,调整税收负担、适当收缩国营商业、教育私营企业工人努力完成生产任务等措施,合理调整公私关系、劳资关系和产销关系,使私营工商业得到很大发展。
经过全国人民三年多的艰苦奋斗,新中国成立前遭到严重破坏的国民经济得到全面恢复,并有了初步发展。1952年底,工农业总产值810亿元,比1949年增长77%多。国家财政收入成倍增加,收支平衡。城乡人民收人逐年增多,生活普遍得到改善。同1949年相比,全国职工平均工资提高了70%,农民收入一般增长30%以上。在经济恢复过程中,国民经济结构也发生了深刻变化。国营经济比重上升,私人资本主义经济比重逐年下降。工业生产力的地位得到加强,现代工业的比重有所上升,为我国开始由农业国逐步转变为工业国打下了基础,进而确保了整个国家经新民主主义稳步地向社会主义迈进。
|
|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