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设为首页  
 
党建工作
机构设置
支部生活
总支动态
学习园地
上级文件
党员风采
 
首页
>> 党建工作 >> 学习园地
学习园地  
百年党史天天读 | “十大关系”的提出和十年社会主义建设成就和精神
发布日期:2021-05-20浏览次数:字号:[ ]

 今天,为大家带来的是《“十大关系“的提出》和《十年社会主义建设成就和精神》。

 “十大关系”的提出

 1956年9月15日至27日,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举行。这是党在全国执政后召开的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毛泽东在开幕词中开宗明义地指明大会的任务是:“总结从七次大会以来的经验,团结全党,团结国内外一切可能团结的力量,为了建设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的中国而奋斗。”他满怀信心地说:“已经得到解放的中国人民的力量是无穷无尽的”, “一定能够一步一步地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国家”。人们热切感受到,中国历史上一个新的全面的大规模的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开始了。


 1956年这一年以基本完成对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建立而载入党的史册,同时又以开始探索中国自己的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而载入党的史册。


 如何在中国建设社会主义,是我们党执政后面临的一个崭新课题。刚开始,我们学习苏联经验。但经过实践,我们党很快察觉到苏联模式的局限,认识到了苏联在建设社会主义过程中的一些缺点和错误。毛泽东经过慎重思考,提出要以苏联经验教训为借鉴,独立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党的八大的召开,标志着党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取得初步成果。《论十大关系》的提出,则是这一探索的开始。


 为了准备召开党的八大和迎接大规模的经济建设,1955年底至1956年春,毛泽东等中央领导人进行了大量周密而系统的调查研究。1956年2月至4月间,毛泽东分别听取国务院35个部委关于工业生产和经济工作的回报,逐渐形成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具有指导意义的一系列看法。毛泽东明确提出:“最重要的是要独立思考,把马列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际相结合。民主革命时期,我们吃了大亏之后才成功地实现了这种结合,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现在是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我们要进行第二次结合,找出在中国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 4月25日,他在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作《论十大关系》的讲话,5月2日又向最高国务会议作了报告。


 《论十大关系》提出的基本方针是:“一定要努力把党内党外、国内国外的一切积极的因素,直接的、间接的积极因素,全部调动起来,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强大的社会主义国家。”这是毛泽东关于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根本指导思想。在总结我国经济建设问题和对苏联经验借鉴的基础上报告论述了10个问题既“十大关系”。


 《论十大关系》和一系列新方针的提出,展现了党为宣传找适合中国情况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而解放思想、多方探索的生动景象,为党的八大的召开做了重要的思想理论准备。




 十年社会主义建设成就和精神


 

 从1956年到1966年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十年,是党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艰辛探索的十年,虽然经历曲折,仍然取得了无可否认的巨大成就。工业建设,科学研究和国防尖端技术的发展,农田水利建设,农业机械化、现代化发展的许多工作,都是在那个年代开始布局的。


 工业建设,以1966年同1965年相比,全国工业固定资产按原价计算,增长了三倍。在钢铁工业方面,除了我国最大的鞍山钢铁基地进一步建设以外,武汉、包头两大内地钢铁基地主要是在这十年中建设起来的。在机械工业方面,分别形成了冶金、采矿、电站、石化等工业设备制造以及飞机、汽车、工程机械制造等十几个基本行业,并且能够独立设计和制造一部分现代化大型设备。1964年我国主要机器设备的自给率已达90%以上。


 特别突出的是,石油工业发展成为这个时期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建设完成了大庆油田,随后又开发了胜利油田和大港油田。到1965年国内需要的使用已经全部自给,使我们能够自豪地宣布:中国人靠“洋油”过日子的时代已经结束了。


 在新中国的发展历程中, “两弹一星”研制成功,是中华民族为之自豪的伟大成就。钱学森、钱三强、邓稼先等一大批科学家,把个人理想与祖国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把个人志向与民族振兴紧紧联系在一起。“干惊天动地的大事,做隐姓埋名的人”。他们把热血洒在戈壁滩,把青春和生命奉献给新中国国防建设事业,将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自立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同、勇于攀登的“两弹一星”精神,永久镌刻在中国大地上成为全国各族人民宝贵的精神财富和不竭的动力源泉。


 像这样让后人敬仰的英模和精神还有许多。这是新中国建设困难重重,艰苦奋斗的年代,是一个英雄辈出、精神昂扬的年代。为了建设繁荣富强的新中国,翻身做主人的中国人民与时间赛跑用生命和鲜血描绘了一幅幅最新最美的图画,用实际行动证明了:同困难作斗争,是物质的角力,也是精神的对垒。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长久生存的灵魂,唯有精神上达到一定的高度,这个民族才能在历史的洪流中屹立不倒,奋勇前进。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