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设为首页  
 
党建工作
机构设置
支部生活
总支动态
学习园地
上级文件
党员风采
 
首页
>> 党建工作 >> 学习园地
学习园地  
百年党史天天读 | 积极推进中国特色军事变革与香港澳门回归祖国和两岸交流扩大
发布日期:2021-09-03浏览次数:字号:[ ]

 今天,为大家带来的是《积极推进中国特色军事变革》和《香港澳门回归祖国和两岸交流扩大》。


积极推进中国特色军事变革


 20世纪90年代,面对世界新军事变革风起云涌,党中央和中央军委提出“政治合格、军事过硬、作风优良、纪律严明、保障有力”的新时期军队建设总要求,着眼于打得赢、不变质,对军队建设和军事斗争准备作出一系列战略规划和部署,推进中国特色军事变革。

 1991年初爆发的海湾战争,向世界展示了全新的作战图景,高技术武器装备成为决定战争胜负的重要因素。从军事技术和战争样式来说,这是机械化战争迈向信息化战争的转折点,引发了世界性军事变革浪潮。中央军委对此高度关注,江泽民三次参加关于海湾战争的座谈会,提出要看清国际形势的变化,研究将来的战争究竟怎样打,要下大气力发展国防科技,在武器装备上要有“杀手锏”。1993年1月,中央军委扩大会议制定了新时期积极防御的军事战略方针,在战略指导上实行重大调整,明确了新形势下全军军事斗争准备的目标和任务,提出把军事斗争准备的基点放在打赢现代技术特别是高技术条件下的局部战争上,赋予积极防御的军事战略方针以新的内容。1995年12月,中央军委扩大会议通过《”九五”期间军队建设计划纲要》,明确提出科技强军战略和“两个根本性转变”的战略思想,即在军事斗争准备上,由准备应付一般条件下局部战争向准备打赢现代技术特别是高技术条件下局部战争转变:在军队建设上,由数量规模型向质量效能型、由人力密集型向科技密集型转变。2000年12月召开的中央军委扩大会议,提出我军建设要完成机械化和信息化建设双重任务,以及实现跨越式发展的新思路。

 为推进中国特色军事变革,走中国特色精兵之路,1992年下半年至1994年底,全军体制编制进行了初步调整精简,1997年9月党的十五大宣布,中国在80年代裁减军队员额100万的基础上,将在3年内再裁减军队员额50万。通过这次调整精简,中国人民解放军向合成和小型化,轻型化、多样化的方向迈进了一步。为适应中国特色军事变革的需要,党中央和中央军委对军队后勤保障体制、军事院校体系、现役士兵服役制度特别是士官制度等,也作出了重大调整和改革。

 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在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基础上,国家增加了对国防和军队建设的投入。人民解放军各军兵种认真贯彻科技强军、质量强军方针,加快国防科技和武器装备发展,在航空、航天、船舶、兵器、军用电子、工程物理等方面取得了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成果,在微电子、信息、传感,通信技术等方面取得重大进展,特别是包括潜射导弹、机动战略导弹研制等在内的一批尖端武器的突破,为我军武器装备的现代化建设奠定了新的重要技术基础。

 人民解放军始终坚持党对军队绝对领导的根本原则和制度,把思想政治建设摆在各项建设的首位。这一时期,党中央、中央军委修订、制定和贯彻落实《中国人民解放军政治工作条例》《关于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军队思想政治建设若干问题的决定》等,不断强化官兵的军魂意识,始终保持人民军队坚强的革命意志和旺盛的战斗精神,为我军完成以军事斗争准备为龙头的各项任务提供了坚强保证。


香港澳门回归祖国和两岸交流扩大


香港澳门胜利回归祖国

 香港进入回归祖国过渡期后,中英两国政府在解决香港问题上前期合作基本顺利。1989年后特别是苏东剧变后,英国政府错误地估计形势,违背中英联合声明的有关规定,在香港平稳过渡问题上设置重重障碍,阻扰和对抗中国政府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对此,我们党和政府进行了针锋相对的有理有利有节的斗争。

 为确保香港平稳过渡和维持香港长期繁荣稳定, 1992年底,党中央提出“以我为主,两手准备”的方针。此后,中国政府根据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加紧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的准备和筹建香港特别行政区的有关工作。1996年12月11日,香港特别行政区第一届政府推选委员会以无记名投票方式,选举董建华为香港特别行政区第一任行政长官人选。12月16日,中央政府任命董建华为香港特别行政区第一任行政长官。至此,香港回归祖国的各项准备工作基本就绪。

 1997年6月30日午夜,香港会议展览中心灯火通明,举世瞩目的中英两国政府香港交接仪式在这里举行。6月30日23时59分,英国国旗和香港旗缓缓降下,象征着英国对香港一个半世纪的殖民统治宣告结束。7月1日零时,乐队奏响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和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区旗冉冉升起。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江泽民庄严宣告:中国政府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

 历经百年沧桑的香港胜利回到祖国的怀抱,洗刷了中华民族百年耻辱,完成了实现祖国完全统一的重要一步。这是彪炳中华民族史册的千秋功业。香港同胞从此成为祖国这块土地上的真正主人,香港从此走上同祖国共同发展、永不分离的宽广道路。

 在香港回归的各项准备工作紧张进行的同时,澳门回归的步伐也在加快。1999年5月15日,澳门特别行政区第一届政府推选委员会以无记名投票方式,选举何厚铧为澳门特别行政区首任行政长官人选。5月20日,中央政府任命何厚铧为澳门特别行政区第一任行政长官。

 1999年12月19日午夜至20日凌晨,中葡两国政府举行澳门交接仪式。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江泽民庄严宣告:中国政府对澳门恢复行使主权。

 著名诗人闻一多1925年创作的《七子之歌》,抒发和表达的澳门同胞渴望回到祖国怀抱的强烈期盼,在这一刻成为现实。澳门的胜利回归,是中国人民在完成祖国统一大业道路上树立的又一座丰碑。

 回归祖国后,香港、澳门作为直辖于中央政府的特别行政区,重新纳入国家治理体系。中央政府依照宪法和特别行政区基本法对香港、澳门实行管治,与之相应的特别行政区制度和体制得以确立。香港、澳门同祖国内地的联系越来越紧密。面对亚洲金融危机的严重冲击和国际经济环境变化的不利影响,在中央政府的有力支持下,特别行政区政府沉着应对,各界人士携手努力,妥善处理一系列经济和社会问题,保持了香港、澳门经济和社会的稳定与繁荣。事实充分表明,“一国两制”是解决历史遗留的香港、澳门问题的最佳解决方案,也是香港、澳门回归后保持长期繁荣稳定的最佳制度安排。

两岸交流的扩大

 随着祖国大陆的发展,经过两岸同胞的多年努力, 1987年10月,台湾国民党当局有限制地开放探亲。11月,第一批探亲台湾同胞经香港赴大陆。至此,长达38年之久的两岸隔绝状态被打破,两岸人员往来和经济文化交流逐步展开。

 在此基础上,党中央稳步推进海峡两岸关系的发展1992年3月,海峡两岸关系协会与台湾海峡交流基金会开始进行事务性商谈。11月,双方就如何表述坚持一个中国原则的问题,达成“海峡两岸同属一个中国,共同努力谋求国家统一”的共识,后被称为“九二共识”。1993年4月,海协会会长汪道涵同台湾海基会董事长辜振甫在新加坡成功举行会谈,签署《汪辜会谈共同协议》等四项协议,建立了两岸制度化联系与协商机制,标志着两岸关系迈出了重要步。1994年3月,八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六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台湾同胞投资保护法》,将保护台商投资纳入法制化轨道,进一步促进了两岸经济关系的发展和其他方面交流的扩大。

 但是,台湾地区领导人李登辉上台后,在美国等外部反华势力的支持和纵容下,逐步背弃一个中国原则,“台独”活动趋于猖獗。党中央科学分析台湾局势,认为既要遏制“台独”分裂势力,打击其嚣张气焰,又要深入研究“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方针在新形势下的运用和发展。1995年1月30日,在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春节来临之际,江泽民发表《为促进祖国和平统一大业的完成而继续奋斗》的讲话,提出现阶段发展两岸关系、推动祖国和平统一进程的八项主张,强调: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是实现和平统一的基础和前提。我们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决不是针对台湾同胞,而是针对外国势力干涉中国统一和搞“台湾独立”的图谋的。讲话既体现中国政府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坚定决心,又充分考虑到台湾同胞的愿望和台湾的实际情况,引起海内外高度关注和积极反响。

 然而,李登辉在搞“台独”、搞分裂的路上愈走愈远。1995年6月,李登辉以所谓私人名义访美,公然在国际社会制造“两个中国”, 1999年7月,他又抛出所谓“两国论”。2000年3月,台湾民进党领导人陈水扁上台后,拒不接受一个中国原则,否认“九二共识”。

 针对台湾岛内和外国敌对势力不断加剧的“台独”分裂活动,党中央采取果断措施,从政治、军事、外交、舆论等方面开展斗争。1995年下半年至1996年上半年,人民解放军在台湾海峡和台湾附近海域进行了一系列大规模军事演习,震动了世界,显示了中国政府和中国人民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的坚强决心,有力打击了“台独”分裂势力和外国敌对势力的嚣张气焰。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