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退休工作处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设为首页  
首页 机构设置 政策法规 党建工作 关工委 霜叶园地 北语社区 文化生活 银龄风采 服务之窗
 
支部生活
机构设置
支部生活
总支动态
学习园地
上级文件
党员风采
 
首页 >> 党建工作 >> 支部生活 >> 正文
支部生活  
十六支部组织党员收看《学好用好民法典》专题报告会
发布日期:2021-04-12 浏览次数: 字号:[ ]

根据离退休工作处分党委的工作安排,十六支部组织离退休老同志收看了网上专题报告会,听取了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制工作委员会民法室主任、中国法学会行政法学研究会副会长黄薇同志作“学好用好民法典”专题报告。会后,老同志们积极发表感想,大家认为《民法典》保障公民权益,保证社会和谐稳定,是老同志保护自身权益的法律武器,大家认为学有所获,学好用好《民法典》有助于增加晚年生活的幸福感、安全感。



王小珊:听了这个专题讲座,了解到民法典包含的内容非常丰富,涉及到了百姓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体现了国家积极推进全面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决心和实际行动,全方位地保证了人民的权益,是一件利国利民的大好事!比如,民法典在有关遗嘱的形式上有了两处很人性化的改变。以前法律主要承认的遗嘱形式是公证遗嘱,这给很多没有能力和条件去公证处办理遗嘱公证的老人带来很大的不便。我就曾去过公证处,咨询过办公证的手续。没想到需要提供很多文件,比如房产证,要写入遗嘱中的财产证明,如果公证人年龄超过75岁还去医院开具有无老年痴呆的证明等等。由于有的证明自己无法开到,这件事就一直拖到今天也没有办成。现在民法典取消了公证遗嘱的优先效力(就是如果有多份遗嘱,不再以公证遗嘱优先,而是以最后遗嘱为准)。新增加了打印遗嘱,录像遗嘱两种形式。以前必须是本人手写,现在可以打印了。以前有录音遗嘱,现在也可以录像立遗嘱了,但以上这些立遗嘱现场都须有见证人在场。总之,民典法顺应了民众对遗嘱形式灵活多样的需要,使立遗嘱变得更加便捷,让很多老人少了这方面的后顾之忧。


崔永华:听讲座后明白了为什么把《民法典》称作“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从中确实可以学到很多知识,增加对中国社会的理性理解。比如我知道了法人的三种分类;人格权中包括了哪些权利;个人信息中婚姻家庭部分关于亲属关系的详细分类;侵权责任中有哪些侵权的具体内容。在这10多万字的法典中,有很多我们过去不了解或者未得甚解的社会知识、现象和法律规定。由于退休后跟现实社会有了一定的距离,活到老,学到老,读读法典,可以增进我们对现实社会中的一些现象、国家的一些方针、政策、法规、措施的更为理性、全面的理解。另一方面,我们年纪大了,《民法典》中的很多方面跟我们没什么关系了,可是也有一些跟我们密切相关的内容,包括跟我们亲戚朋友有关的法律常识。了解《民法典》可以让我们更理智、自觉地遵纪守法地安度晚年,也可以防止外人对我们有意无意的侵害。还可以用我们对民法的了解,观察、引导、规劝我们的亲友,远离违法行为,平平安安地生活。


刘镰力:我们有了《宪法》,为什么还要有《民法典》?《宪法》和《民法典》是什么关系?这是我心中一直存在的问题。通过学习,我明白了,民法典在国家法律体系中的地位仅次于宪法。是市场经济的基本法、市民生活的基本行为准则,又是法官裁判民商事案件的基本依据。国家曾于1954年、1962年、1979年三次启动民法典的制定,均无果。经过几十年的努力,终于在2020年5月28日,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表决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这部法律将自2021年1月1日起施行。这是一件伟大的事情。我们要依法治国,就要有《宪法》《民法典》作为法律依据。共和国民法典被称为“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是新中国第一部以法典命名的法律,在法律体系中居于基础性地位,也是市场经济的基本法。可以说,一个人从出生到去世,民法典以法律的形式守护着你。从第一编的总则编,到第七编的侵权责任编,都和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颁布实施民法典有着重大意义,推动民法典的实施,才能更好地推进全面依法治国,才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才能更好地保障人民权益。


吕文华:民法典回应了老百姓关切的很多问题。以前社会生活中发生的一些矛盾,由于无法可依,处理不公的事频频发生,有些还严重影响了百姓的生活、权益和安全,并且破坏社会秩序和公序民俗。例如高空抛物、公共交通上霸座、性侵、见义勇为、高利贷等等都有法可依、有法可治了,这些关乎着百姓生活的方方面面和切身利益,是法典中的亮点。为百姓解困、为弱者撑腰、弘扬了正义,因此法典不仅是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也是百姓生活权益的保障书。


李杨:按照要求我和老阎认真收听了黄薇所作《学好用好民法典》的报告录音。我还做了笔记,要点摘录等,个人感慨颇多。其一,我一直生活在党所领导的社会主义大家庭中,上学、毕业分配、分房子、评职称、评待遇 、医疗、计划生育都是按照国家的要求来做的,享受党的恩情。在我个人意识当中,“公”字当头,听党的话,按党的政策办事,领导让干啥就干啥;其二,经历了“文革”对法律的践踏;其三,我从上大学到在大学工作,一直是国家机构事业单位里的一员,是个书呆子,凡事依靠组织,很少有什么私人的、个人的问题,对许多“民生”要求很陌生。后又多年退休。基于以上几点我不得不承认,民事法律对于我几乎是盲点、空白。这是我的心里话,也是这次学习当中最大的反思。黄薇的报告给予我深刻的教育,她提出要把握《民法典》的核心要义,增强民法意识,遇事养成用好民法的习惯,合理维权,形成契约意识,诚信精神。她强调的这些太重要了,我需要好好补上这一课。


袁树仁:11年前,我的先生去世了。此后,我花了一年多的时间办理继承问题。我听了160分钟关于《民法典》的报告,心头涌起一片浪花。现在《民法典》出台了,《继承编》也有了,希望以后人们不再受到我经历的那些周折困扰。


果云英:《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是“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在2020年5月28日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上审议通过。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部以“法典”命名的法律,是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重大成果。《法典》内容丰富,涉及到老百姓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和切身利益,是我们生活的基本行为准则。  


鲁健骥:民法是诸法中跟百姓最贴近的法,《民法典》则包含了各种民法,所以有人说《民法典》是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这是有道理的。民法的制定经过了一个长期的探索过程。这次编纂的《民法典》可以说是社会发展的需要,是对过去几十年施行的这些民法的一次总结和提升:一是由于经过几十年来社会的变革和发展,现行的民法中有些条文已经不适应了;二是对有些问题我们有了新的认识;三是对执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或说教训),需要有所回应。我们都年老了,民法中有些跟我们关系不大,但也有一些跟我们有紧密的关系,如我们老年人有哪些权利应该得到保障,就很现实。现在有些养老机构、家里请的保姆虐待老人的事时有发生(当然也有子女、儿孙虐待长辈、拒绝赡养长辈的),那么,老年人就应该拿起民法的武器,捍卫自己的权利。再如,继承法、物权法等,都与我们密切相关,我们应该关注和熟知。总之,这次民法典的颁布,一定会给我们社会的安定和发展带来新的动力,给人民带来安全感、幸福感。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 2012 北京语言大学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15号  邮政编码:100083
网站建设:信息化办公室 | 内容维护:离退休工作处

您是第   位访问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