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晚年是每个老人的共同之梦,为党的事业增添正能量是党对离退休老同志的普遍号召和期望。两者怎样结合起来,才能既称个人之心又合组织之意呢?价值取向是多元的,各人的晚年境况是千差万别的,答案必然是各种各样的。所以我在这里要和同志们交流的也只能是非常个性化的一些认识和做法,不当之处请大家批评指正。
我的养老之路,归纳起来就是三句话:
第一句:保持一个清醒。即清醒认识作为一个共产党员应该做什么,作为一个老年人能够做什么。既不逃避,也不逞能;既全力以赴,又不超载。十多年来,我一直把参与社区的精神文明建设作为一个党员应尽的责任、义务,花了不少时间,耗了不少精力,也做出了一些被社区党支部、居委会和群众称赞的成绩。这几年,学校党组织逐渐给我加了点儿担子,让我担任关工委专职委员、特邀党建组织员,同志们选我作为分党委委员等。不论社区还是学校,给我的任务都是党的事业需要,我都应该努力去做。但我是清醒的,我不能无视自然规律,两年前我就给社区打招呼,请他们让我“慢慢退出”,他们很理解,现在我已不管《龙泽家园》报的事,仅挂一个主编的空名了;一般文字方面的事他们也不再找我。学校这边,我会继续尽最大可能去完成自己的任务,同时也希望能以逐渐减负的形式慢慢退出。正是这种清醒,使我至今仍然能健康、愉快地奉献一点儿正能量,而没给组织和他人制造麻烦。
第二句:解决好两个矛盾。一是消极的历史沉淀、精神包袱与增添正能量的矛盾。一个老人,经历了几十年的风风雨雨、磕磕绊绊,心灵上难免积淀着一些不易摆脱的得与失、成与败、荣与辱、恩与怨等等的纠结困扰。这些东西压在心头,不仅沉重,而且一遇某种刺激就会泛起,让人久久无法平静。与同龄人相比,我一生受到的打击、挫折可能属比较重的一类。顺便举个最早发生的例子:1958年夏整团,我平时最要好的一个同学,也是班长,揭发我曾背后骂校团委书记作风不良,结果被扣上对三面红旗不满的罪名受到留团察看一年的处分。这在那个年代是很严重的啊!我1959年考大学,就被明确告知“不可以报考综合性大学”。试想:一个到了晚年的人,若被这类事情纠结困扰着,心境经常处在不平愤懑之中,还谈得上发挥余热、增添正能量吗?纠结未解或不愿解时,压在心头像座山,一旦看明白了、理解了,这山也就化成了过眼云烟,即使伤疤依旧在,也不至挡住自己继续跟党走的脚步。二是作为一个平常人的个人利益追求与作为一个特殊人的共产党员应该有的奉献精神之间的矛盾。我们现在正处在传统的革命价值观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转型的市场经济时代。人们的价值取向正日益远离过去那种单纯舍己、牺牲的单向道德义务。每一个公民、每个共产党员都可以理直气壮地追求个人的利益,而不必担心会被扣上自私自利、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帽子。我的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像一个巨大的圆,国家利益、人民利益是它的核心和灵魂,引导和凝聚着整个社会各种各样的利益追求,去实现一个共同的梦——伟大的民族复兴之梦。这些无数的利益追求,只要不越过圆周线这个极限,就符合国家和民族的整体利益,也就蕴含着奉献精神。但有些人在这一新的价值观面前,被个人利益冲昏了头,他们自觉或不自觉地把共产党人应有的奉献精神当做革命价值观中那种单向的道德义务加以否定,同时又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个体利益的尊重和保护为依据,把个人利益推向极端,这就把个人利益和国家利益、集体利益掉个个儿又对立起来。我们必须明白不能离开国家和集体利益的大方向。每个公民都应该如此,而对共产党员的要求更高。这个高,就是共产党员要有更多的奉献精神。不要奉献精神,当共产党员干什么呢?
第三句:选择适合自己的养老方式。我个人的认识和感受是:根据自身条件,把晚年的利益追求和价值取向与党的要求、社会需要结合成一个利益共同体,努力地做去,不断取得双赢,是最好的选择。传统的革命价值观强调大公无私,为了保证大公,经常要斗私,甚至要狠批私字一闪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继承和改进了革命价值观,注入了新的时代精神,蕴含着一种新的家园关系,新的个人与集体关系。只要我们忠实地践行它,就会真切地感受到,那二十四个字的内容贯穿在我们社会生活、家庭生活的方方面面,每个方面都与我们的切身利益紧紧相连。所以我们发挥余热,为党的事业增添正能量,不再是像过去那样单向地响应号召、服从需要,而同时也是自己的需要,自己的价值追求。老有所乐、老有所学、老有所为,是党和国家对我们的希望和要求,有利于国家的发展、社会的安定,难道不同时也是我们老年人自己的需要和追求吗?不少同志说我快七十八岁的人了,精神面貌、身体状况还这么好,我可以毫不矫情地说,这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我边养老、边奉献余热的生活方式。十多年来,在离退休工作处和龙泽党支部的支持鼓励下,我在社区担任市民文明学校校长,主编居民文明手册,主编龙泽家园报,办书法班、传统文化班,担任社区大讲堂主讲,给社区书画社讲书法史、汉字知识、楹联知识、古典名著等等,几乎从未清闲过,可以说付出了不少。但我也同时从中收获了精神的愉悦,身体的健康,人们的尊重和信任,丰富了知识,增加了晚年的人生价值,这些都是实实在在的个人利益。现在学校党组织交给我的一些工作,我之所以爽快地接受,同样并非出于个人单向性的舍己奉献,而是我感到自己又多了一个老有所为的平台,老有所乐的空间,符合我选择的养老方式。有人说我不要老命,其实是选择不同、感受不同而已。我何尝不知自己的衰老?我经常提醒自己:一定要对组织负责、对自己负责,不要因盲目追求而给组织、给自己和家人带来麻烦。量力而行,一感力所不及便立即放下,我不会勉强自己,组织更不会强我所难,都顺其自然,不是很好吗?
最后,我想用刚学来不及的两句话作为结束语:站在谁的队伍里,都没有站在党和人民一起踏实;忠于谁,都没有忠于党和人民可靠!
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