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党史天天读
今天,为大家带来的是《大生产运动和抗日根据地的建设》和《提出加强党的建设“伟大的工程”》。
大生产运动是克服抗日根据地困难的重要一环,总方针是“发展经济,保障供给”。1939年2月,当困难刚刚露头的时候,毛泽东就发出了“自己动手”的号召。1941年,党中央再次强调必须走生产自救的道路。同年春,八路军第三五九旅开进南泥湾进行军垦屯田。他们发扬自力更生、奋发图强的精神,使昔日荒凉的南泥湾变成了“陕北的好江南”。
在大生产运动中,中央领导人以身作则,起带头作用。毛泽东开垦了一块地,种上了菜;朱德组织一个生产小组,开垦菜地三亩;1943年,中央直属机关等举行纺线比赛,任弼时夺得第一名,周恩来被评为纺线能手。
1944年9月,中央警备团展示张思德,在大生产中因灰窑崩塌而牺牲,毛泽东在张思德追悼会上发表《为人民服务》的讲演,指出:“我们这个队伍完全是为着解放人民的,是彻底地为人民的利益工作的。“”我们为人民而死,就是死得其所。“
陕甘宁边区和华北敌后抗日根据地开展大生产运动后,人民负担大大减轻,军民生活明显改善,党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得到加强。到1945年,陕甘宁边区农民大部分做到“耕三余一“(耕种三年庄稼,除消耗外,可剩余一年吃的粮食),农民所交公粮占总收获量比重明显下降。从1943年起,敌后根据地的机关一般能自给两三个月甚至半年的粮食和蔬菜,人民负担也只占总收入的14%左右,按当时的生活水平,实现了“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要求。
抗日根据地在进行干部培养和开展文化教育方面也取得了显著成绩。全民族抗战开始后,党中央所在地延安成了革命者向往的“圣地”,很多热血青年是“打断骨头连着筋,扒了皮肉还有心,只要还有一口气,爬也要爬到延安城”。诗人何其芳这样记录着1938年初到延安的见闻:“延安的城门成天开着,成天有从各个方向走来的青年,背着行李,燃烧着希望,走进这城门。”
党中央及时作出大量吸收知识分子的决定,把发展抗日的革命文化运动提上重要议事日程,中国人民抗日军事政治大学、陕北公学、青年干部训练班、鲁迅艺术学院、马列学院、中共中央党校、职工学校、中国女子大学、民族学院、卫生学校等一批干部学校和专门学校先后创办起来,培养了大批干部。各级党组织还普遍建立干部在职学习制度,对提高干部的政治、文化素质起到了重要作用。同时,加强党报党刊、新华社、新华广播电台等舆论阵地建设,大力发展文学创作和戏剧演出。1940年9月创办的延安自然科学院,是党的历史上第一个开展自然科学教学与研究的专门机构。根据地还重视初等教育工作,因陋就简地创办中、小学校。
各抗日根据地相继实行了精兵简政、统一领导、拥政爱民、“三三制”、减租减息等十大政策,对克服困难、渡过难关、巩固抗日根据地起了重要作用。
各抗日根据地尤其是陕甘宁边区的共产党人,通过领导人民进行敌对斗争和根据地建设经验的积累,形成了带有体系性的观念和作风。延安精神就是这些观念和作风的集中表现,其主要内容是: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延安精神培育了一代代中国共产党人。是我们党的宝贵精神财富。
在全民族抗日战争的推动下,中国共产党迅速发展与壮大。到1938 年底,全国党员人数从全民族抗战爆发时的4万多人增加到50多万人。这对党的自身建设提出新的要求。
1939年8月,中央政治局做出《关于巩固党的决定》。10月,毛泽东发表《< 共产党人>发刊词》,提出了党的建设的总目标、总任务,即“建设一个全国范围的、广大群众性的、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完全巩固的布尔什维克化的中国共产党“,把党的建设称为”伟大的工程“;指出党的建设要紧密围绕党的政治路线进行。还指出,统一战线问题、武装斗争问题、党的建设问题,是党在中国革命的三个基本问题。正确地理解这三个问题及其相互关系,就等于正确地领导了全部中国革命。
巩固党的中心一环,是加强对党员的培训,提高党员素质。为此,陈云撰写了《怎样做一个共产党员》的文章;刘少奇作《论共产党员修养》的演说;张闻天连续发表《共产党员的权利与义务》等6篇文章。这些论著为党员教育提供了重要教材,在党的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把党的建设作为一项伟大工程来推进,是党的一大创举。这表明党对加强自身建设重要性的认识更加自觉和深刻。党的建设伟大工程的实施,为党在抗日战争中发挥中流砥柱作用提供了强有力的政治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