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为大家带来的是《可持续发展战略》与《精神文明和先进文化建设稳步发展》。
可持续发展战略

在我国经济高速粗放增长,经济规模越来越大的形势下可持续发展问题日益引起党中央的高度重视。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后,党中央、国务院明确提出将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1994年,我国发表《中国21世纪议程——中国21世纪人口、环境与发展白皮书》,提出可持续发展的总体战略、对策和行动方案。党的十五大和1998年3月召开的九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都将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作为我国跨世纪发展的重要任务,坚持计划生育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正确处理经济发展同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
在党和政府的积极推动下,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在一些重要领域取得重大进展。1996年,国务院发布关于环境保护若干问题的决定,大力推进控制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工业污染源达标和重点城市的环境质量按功能区达标工作,全面开展淮河、海河、辽河和太湖、滇池、巢湖水污染防治,酸雨污染控制区和二氧化硫污染控制区大气污染防治。党的十五大以后,国务院颁布《全国生态环境建设规划》和《中国自然保护区发展规划纲要》,并作出秸秆禁烧和综合利用、严厉打击非法捕杀和经营野生动物等一系列规定,开展水土流失的综合治理,启动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还草)、京律风沙源治理等工程,实行资源有偿使用制度,逐年加大生态环境保护的力度。
1978年,党中央作出在西北、华北、东北风沙危害和水土流失重点地区建设大型防护林的战略决策,启动三北防护林建设工程。经过不懈努力,到2001年顺利完成第一阶段建设任务,“三北”地区的森林覆盖率达到10%,初步建立起阻止风沙南侵的绿色长城。这项工程被誉为“世界生态工程之最”。在建设过程中,涌现了塞罕坝林场、右玉县等一批防沙造林、改善生态的先进典型。
精神文明和先进文化建设稳步发展

20世纪90年代,党中央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方针,强调精神文明重在建设,动员全党全社会的力量,继续推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大力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取得新的进展和成就。
为进一步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二为”方向,贯彻“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双百”方针,弘扬主旋律,繁荣社会主义文化,从1991年开始,中央宣传部组织实施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评选活动,鼓励文化艺术工作者深入生活、深人群众,创作出优秀作品,满足广大群众精神文化生活需求。1996年3月, 八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把精神文明建设列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推动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相互促进、协调发展。
1996年10月,党的中四届六中全会作出《中共中央关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若干重要问题的决议》,强调要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并对新形势下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作出部署。全会后,以创建文明城市、文明村镇、文明行业等为主要内容的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在全国蓬勃开展。青年志愿者行动、“希望工程”等活动,进一步得到各界的积极响应,在全社会弘扬了中华民族助人为乐和扶危济困的美德。文化、科技、卫“三下乡”活动深入广大农村尤其是“老少边穷”地区,给农村群众带来了精神文化的享受,也使他们获得了致富的信息和技术、健康知识以及医疗服务。
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党的十五大提出的新命题。十五大强调,就其主要内容来说,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一致的,是凝聚和激励全国各族人民的重要力量,是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党的十五大以后,国家实施了文化建设“精品战略”,大力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加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和重大文化项目建设。一批反映时代精神、贴近人民生活的优秀作品不断涌现,群众文化生活日益丰富多彩,健康文明的社会氛围逐渐浓厚,社会主义文化阵地不断巩固。
加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是发展先进文化的重要内容和中心环节。这一时期,党中央把加强思想道德建设摆上重要位置,提出“以德治国”的重要思想。2001年1月, 江泽民在全国宣传部长会议上明确指出:“我们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中,要坚持不懈地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依法治国;同时也要坚持不懈地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以德治国。对一个国家的治理来说,法治和德治,从来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二者缺一不可,也不可偏废”,9月,中共中央印发《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提出要把法制建设与道德建设、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紧密结合起来,形成和发展社会主义道德体系。通过在全社会大力倡导“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基本道德规范,社会主义道建设不断深化和拓展,广大干部和人民群众的道德素质不断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