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能力在运用中才能掌握牢固,接触社会与民众,是认识了解中国的不二途径。把课堂教学与汉语社会实践结合起来,配合课文教学,组织他们访问农村,游览名胜,参观企业,参观博物馆,聆听名人授课,是我校汉语国际教育的一大特色,帮助留学生认识中国、了解中国国情的重要渠道,备受各国留学生喜爱与欢迎。
每次实习结束,学生要写3000——5000字的实习报告,并在报告会上互相交流。参观“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之后,有些人思想上受到极大震动。一位参股多家企业的日本留学生感慨地说:“作为一个有良心的日本人,现在站在前辈们曾犯下罪行的土地上,我的心情,我的感受是无法用语言来形容的。”他批评日本当局“一直避免让日本的下一代知道日本军国主义者的残暴行径”,建议中日两国史学家合编一本历史教科书,“客观公正地描述历史”,“让日本的青少年牢牢记住历史教训”,使“日中两国人民数千年的传统友谊得到更好的发展”。
异域耕耘,为国争光
国外执教,“北语”教师,习以为常。出国教师,在做好“授业解惑”,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完全可以深入社会,广交朋友,播撒友谊钟子,发挥桥梁作用,为增进人民友谊、促进彼此合作,多做实事与善事。
学术交流,互通互融,取长补短,共同提高。世界汉语教学学会首届理事、韩国仁荷大学宋在禄教授,与我于1990年在北京相识。抵韩执教后,他多次开车带我外出参观,了解社会风俗人情,会晤韩国各地汉语学友会成员,为我推荐在韩国出书的书店,给我的新书撰写“推荐辞”(即 “前言”),我则帮他审阅书稿,提出改进意见。东新大学的刘永基先生,是我举荐的第一位来北语研修的韩国学者,还曾帮他女儿留学中国。他则多年往返中韩两国,为与我校、河南安阳师院结为友好学校牵线搭桥。《红楼梦》韩文译者、高丽大学崔溶澈教授,学识渊博,待人谦恭。我在高大执教时常到他的书房拜访。今年4月他来北语讲学,老友久别重逢,分外亲热。韩国外国语大学的孟柱亿教授,我们是多年的忘年交。一次参加他们学校的迎新会,恰遇天降大雪。他急中生智,请我给学生讲中国现代史的故事,并亲自为我做翻译,感人情景,至今铭记在心。印尼万隆基督教立人基金会董事郑贻清先生,不仅全程陪同我们访问座谈,还特地安排我们在他的别墅住宿,热爱祖籍国的拳拳赤子心,谁能不被感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