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到采访任务的那个下午我就给谢老师打了电话,隔着听筒传来的声音很洪亮,充满着精神气儿,很难想象是一个80多岁的老人。到了龙泽站后,我等了一会看见一个身着白色的老式衬衣,笔直的深绿色军装裤,虽满头白发却精神抖擞的老者正徐步走来,这一定就是谢业顺老师了。他虽然已是耄耋之年却依旧精神矍铄,笑容可掬,平易近人,给人一种自家爷爷的亲切感,让我紧张的心情一下子放松了下来。龙泽站距离谢老居住的小区有一段距离,我跟着谢老师一路走一路谈,谢老说自己闲暇的时候喜欢写写书法,退休后的这几年一直在社区的老年大学教书法,东区和西区都教,他说这不仅让自己的生活更加充实丰富,也为社区做了一些贡献,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社区的整体素质。
很快就到了谢老师住的小区,走进谢老师的家,满眼都是绿色,随处可见的盆栽和花卉,摆放得整整齐齐,不大的房子里处处蔓延着一种温馨,幸福的气息。我简单向谢老师介绍了一下采访的主题和内容,他简单看了一下采访的问题,立马打开了话匣子。“我是上世纪生人,出生在淮北农村,那个时候新中国刚刚成立,国家还很穷,经济很不发达,人民都吃不饱饭,更别提读书了,我家条件算还好的,念了几年的私塾,断断续续念了几年书,就出去营生了,上海南京满地的跑。”说着谢老显得很惆怅,他陷入了沉思,“那个时候简直太苦了,吃了上顿没有下顿,我只能上山去挖野菜,小麦杆子,菜根什么都吃过,哪有什么心思和精力去读书啊。”提起过去,谢老很感慨,那段艰难的岁月对于生活在那个年代的人来说是一段难以磨灭的记忆,国家不够富强,人民刚从水深火热的生活中解脱,温饱问题没有解决,接受教育也是一件弥足珍贵的事情。“大约是1952年的时候,那个时候国家经过了三年经济恢复期,经济有了很大发展,国内秩序也稳定下来了,那个时候我才开始真正意义上的念书,后来我考上了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毕业后就在黄浦区的一个中学教书,教的也是中文。”“那您是怎么来到北语的呢?”我好奇地问道。谢老师爽朗一笑,“算是机缘巧合吧,我在上海教了几年书,那时刚好是70年代,当时中国外交取得了巨大的飞跃,中国恢复了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一下子蜂拥而出许多国家想要与中国建交,中国的国际地位一下子有了很大的飞跃,于是有很多人就很好奇中国是什么样子的,它是怎么发展起来的,但我们中国在那个时候还是相对比较封闭的,没有多少人真正地了解我们,所以国家就邀请外国人来中国学习,但是语言不通无法交流啊,所以教外国留学生学汉语就成了当时的重中之重。当时在西安、上海、北京、南京都有设立汉语教学基地,但是这几个基地天各一方,通讯又不方便,管理起来很麻烦,教育部就决定把他们都集中到北语来,我刚好被上海市委书记推荐给了北语的党委书记,就这么机缘巧合地来了北语。”谢老笑着,不时摩挲着腿,感叹着他与北语的缘分。冥冥之中,谢老师与北语结下了不解之缘,从此谢老的一生与北语未曾分离。

在我们的国家,个人的理想和命运总是同国家命运紧密相连,国家利益与个人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我们在追逐自己梦想的时候,也是为中华名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发出一分光和热。谢老师海外任教的经历也是如此。那时正值改革开放,谢老被派到法国巴黎从事汉语教学的工作,初到法国时,谢老师有很多不适应的地方,一人独在异乡举目无亲,每逢佳节孤独备至,只身一人在海外,每每看着那一弯新月,对家乡的思念就涌上心头。但他说幸好中国驻法大使馆给了他很多帮助,中国政府也会在生活方面予以补贴,希望尽量照顾好在海外任教的老师,这让他得以很快地适应了在海外的生活,他也以中国人传统的热情好客,逐渐交到了很多法国的朋友,大家平时有空的时候会聚一聚吃吃饭,谢老师回到国内后很多人也始终跟他保持着联系。1990年时谢老又去了一次法国,但是由于当时国际形势的变化,西方社会普遍对社会主义国家存在着敌视情绪,谢老与上一次的感觉有很明显的不同,他说那个时候外国人对中国是恐惧的,他很多之前交的法国朋友也冷淡了不少。而退休后,谢老又被派到泰国,这次的海外经历与之前在法国的截然不同,谢老在泰国教的学生很多都是华裔,对祖国有着一种与生俱来的归属感与情怀,谢老师说上课时能深切感受到他们对于中国文化高涨的热情,岭外音书虽断,但无论经过多少个春去秋来那份乡情也难以割舍。此外当时的中国已经有了很大的发展,很多泰国人提起中国都是一脸向往,这也让身在海外的谢老师倍感自豪与骄傲。
个人的命运和国家的命运紧密相连,巴金曾说过每个人都应该遵守生之法则,把个人的命运联系在民族的命运上,将个人的生存放在群体的生存里,一个人不仅仅只是一个人,他更与他身后的国家息息相关。谢老在谈话中最常说的是我是个共产党员,没有新中国哪里会有我。在淮北农村的时候每天连维持温饱都是难题,他从未曾想过自己能够考上大学,来到北京还能去海外传播中华文化,他说是新中国的成立改变了他的人生轨迹。在那个风起云涌的年代,每个人的命运都与祖国密不可分,他们对于祖国那种纯粹而深厚的忠诚与热爱令人为之动容。谢老退休后还活跃在社区,我很好奇他怎么有这么多的精力,他说人的生命是有限的,但是为人民服务是无限的,人生短短数十载,时光荏苒,只有努力拓展生命的宽度才能使自己的人生更有意义,听谢老师说完后,我看着他脸上洋溢的满足而幸福的笑容,我想也许这是岁月对他最好的馈赠。
谢业顺,离退休党委第二十八支部党员,83岁,1970年入党,曾在外国语学院任党政主要领导,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