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退休工作处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设为首页  
首页 机构设置 政策法规 党建工作 关工委 霜叶园地 北语社区 文化生活 银龄风采 服务之窗
 
党员风采
机构设置
支部生活
总支动态
学习园地
上级文件
党员风采
 
首页 >> 党建工作 >> 党员风采 >> 正文
党员风采  
【学党史 忆初心】陆增璞:幸福的一天——回忆修建十三陵水库
发布日期:2021-09-06 浏览次数: 字号:[ ]

 1958年5月,北京郊区的十三陵水库修建期间,北京外国语学院不甘落后,拉起队伍奔赴工地。笔者所在的英语系二年级男生分别编成三个排,我们排命名为红军排。女生单独编成一个排。到达驻地后,以排为单位住在大帐篷里。

 5月的北京,尚属春季中期 ,天气应该不冷不热,不亚于金秋九月。但是,工地处于河滩上,沙砾遍地,鹅卵石混杂其上。在阳光照射下,气温逐渐攀升,中午可达四十多摄氏度,地面温度更高。身着单衣,不做体力活,已是汗流浃背。

 从驻地步行到工地,大约需要二十分钟。第一阶段的工作是运送沙砾和鹅卵石。有人负责往荆条框里装沙石,有人负责挑筐运送。一筐沙石估计有二三十斤,挑着两筐沙石奔走,对于第一次参加体力劳动的男生,不是一件轻松的事。特别是在四十多摄氏度的高温天气下往返运送沙石,更是对体力和意志的考验。汗水之多,不是挥汗如雨,更不是“汗滴禾下土”,而是汗流如注,从脸上流下来,形成汗流。我不穿背心,汗水一直流到短裤腰间,短裤很快全湿。有的同学负责供应开水,往返运送,往往供不应求。我皮肤较好,不怕日晒,只是晒黑而已。不少同学都晒得脱皮。更有一位张君皮肤反应过敏,背部晒出了很多大水泡,底部直径有一厘米多,看着令人害怕,令人心疼。不过他本人十分乐观,仍然忍疼参加劳动,晚上睡觉只能侧身睡。真是好样的!

 对于女同学而言,在这样炎热的天气参加如此强度的体力劳动,是更为严峻的考验。但是她们都勇敢地扛住了。听说西班牙系的一位女同学第一天就晕过去了。她休息了一会儿又坚决回到工地劳动。真是好样的。这就是当年大学生的精神风貌。

 第二阶段是在一个山坡上。我们用一块长方形的大木板往山坡下扒沙石。木板两侧套上粗绳子,两组人往下拉,上边有人用力按压住木板往下推。大家齐心合力把沙石扒到山坡下,再有人接力,把沙石铲到山坡下等候的火车货仓里。劳动强度不亚于第一阶段。

 我们的早饭和晚饭在住地吃,午饭在工地吃。基本上是一顿细粮和两顿粗粮。细粮是大花卷和大包子,直径约有十二三厘米,高度约有六七厘米,我一顿吃四个。粗粮是玉米面大窝头,底部直径也约有十二三厘米,高度约有十厘米,我一顿吃三个。不过,我不是能吃不能干。我没有挑过两个筐,通常是四个筐,也曾试过六个筐。三餐没有蔬菜,只有咸菜。晚饭供应葱花酱油汤,每顿饭喝两大海碗。记得与同班同学秦君总是坐在一起吃,一起喝。十几年前老同学聚会时还曾提及此事。

 大概是我们在工地劳动的第十一二天(经查资料,是5月25日)下午,我们正在忙着干活,突然听到工地上的高音喇叭响了起来,要求各个工地的同志们坚守岗位,不要随便走动,不要到其他工地。后来又听到不太远处似乎有很多人在呼口号。原来是毛主席和中央其他领导人来到工地参加义务劳动。我们知道毛主席来了,非常高兴,但是我们严格遵守纪律,没有随便走动,没有试图去其他工地看毛主席。我们热爱毛主席,但是我们要保证毛主席绝对安全,我们做得对。我们与毛主席在同一天同一个工地参加了义务劳动,多么光荣,多么值得纪念啊!这一天的经历永远留在我脑海里。

 作者简介:陆增璞,离退休党委第15支部党员,教授,83岁,1986年入党。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 2012 北京语言大学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15号  邮政编码:100083
网站建设:信息化办公室 | 内容维护:离退休工作处

您是第   位访问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