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退休工作处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设为首页  
首页 机构设置 政策法规 党建工作 关工委 霜叶园地 北语社区 文化生活 银龄风采 服务之窗
 
工作动态
组织建制
文件阅读
工作动态
经验交流
关工委委员
 
首页 >> 关工委 >> 工作动态 >> 正文
工作动态  
【读懂中国】“让汉语走向世界 ” ——对话李延祜教授
发布日期:2019-12-19 浏览次数: 字号:[ ]

为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落实教育部要求,北语关工委统一部署,由关工委秘书处(离退休工作处)牵头、在宣传部、人文社会科学学部、汉语国际教育学部的大力配合下,组织了对16位“五老”(老干部、老战士、老专家、老教师、老模范)和学生的结对采访,聆听了老师们参加祖国建设的奋斗历程、感人事迹和真实感悟,用文字记录了他们作为实践者和见证者的亲身经历、亲身参与的学校发展的故事。通过访谈感受变化和老师们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担当。

“让汉语走向世界”

——对话李延祜教授

金雨泽

在不久前召开的中非论坛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到,中国将为非洲提供五万个中国政府奖学金名额,五万个研修培训名额,并邀请2000名非洲青年来华交流。在“中国热”的大背景下,全球对具有专业素养的对外汉语教学教师的需求将不断扩大。有这样一位热爱文学和讲坛的老师,一生大部分时间都在国内外为培养出国师资和外国留学生抛洒汗水,他就是曾任北京语言大学中文系主任、校学术委员会委员的李延祜教授。

李老的父亲上世纪20年代毕业于山西大学国文系,是个典型的爱国青年,而他们弟兄几个的启蒙老师正是自己的父亲。夏天的时候在大太阳下被打开铺在院子里晒的书,当地的说书人,年幼时唱过的儿歌,这些看似不起眼的文化因素培养和塑造了李老的文学品格。

回忆起在山东菏泽一中读书的时候,李延祜教授的语气里仍然回荡解放初期的那种活力与激情。“我们看的是苏联画报、电影,跳的是苏联集体舞,读的是苏联的小说,女同学还穿列宁服。当时班级争做英雄集体,那时候我们全班都读《普通一兵》,讨论马特洛索夫以身堵抢的英雄事迹。他的那句‘请相信我’,成了同学们接受任务时一诺千金的誓言。后来,我们班就被学校授予了‘马特洛索夫班’!”

60年代,北大学生之间洋溢着一种“我是一颗螺丝钉,哪里需要去哪里,祖国的需要就是我的志愿”的激情。李老在学了五年中文之后被分配到了教育部,作为对外汉语师资,留在北大到东语系又学了三年的阿拉伯语,之后就被分配前往埃及教授汉语。他本来对外语没什么兴趣,但这是祖国的需要,没有条件可讲,毅然迎难而上。

80年代的非洲,日本产品很多,中国产品很少。虽然有着巨大的文化差异,但好在当时的教材还是很充足的,如何教,怎么教就成了李老面临的最大挑战。

老先生谈到教学中的体会,他认为不要小瞧基础汉语教育。课堂上传授的点滴知识,课下必须有升斗的知识储备。来华学汉语的大多都是在本国大学毕业的成年人,虽然汉语水平不高,但思维理解能力很强。我们中国人对司空见惯的语言习惯不以为意,但是外国留学生就可能会很敏感,会提出一些中国人不会提的问题。他们会认为你是中国人,尤其还是一名汉语教学的老师,应该中国的文史哲都懂(尤其在国外更会把你看成万事通)。他们时不时会提出一些“课外问题”,一个留学生在课堂上就曾让李老解释何谓“法自然”。

由于文化背景不同,中外学生对问题的关注点和观点就会有差异。李老在教授巴金的《家》时,有一个情景时觉民要去上海,哥哥觉新到船上给他送钱。西方留学生很不解,讽刺觉民这么大了还好意思伸手向哥哥要钱?在给学生讲解《红楼梦》的时候,有留学生居然问《红楼梦》里一共吃过几次饭?都是谁做的东?吃的是什么菜?座位是怎么安排的?李老说他也做过不少《红楼梦》的研究,写过论文,也出过书,但是以上问题却是中国学者不屑一顾的,可是留学生却认为这就是学问。他们写的论文有论述《三国演义》与经商政策的。古为今用,把三国的纵横捭阖,都用在工商管理的运作上,如何用“义”调节劳资关系等等。

“我现在也在写书”,谈到文学,这位北大中文系毕业的文艺青年眼睛马上就亮了起来,语速也不自觉地加快。“在文革的特殊岁月中,有一次我下班,看见一个小学生把两只刚生下来没几天的小猫咪给掐死了。我当时很愤怒,就叱问他什么这么做,他却平静地回答:好玩儿。”李老当时大受震惊,但他没有过多责备那个孩子,他知道这不是孩子的错。孩子一出生听到的就是打打杀杀,看到的就是斗斗斗,与天斗,与地斗,与人斗,持械武斗,带着高帽子游街示众,人的尊严如粪土。幼小的心灵只有恨的灌输,没有爱的教育。“我开始写寓言,就是为了能给这个世界增加一点温暖,一些亮色,一些思考。这就是我的初衷。”

李老说,过去对外汉语教学,北京语言大学是独此一家,别无分店。而今是群雄并起,各显神通。这个热爱文学,却投身于对外汉语教学的文艺青年热切地希望年轻一代要有责任感,使命感,紧迫感,薪火传承,后浪推前浪,要 “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做一个生活的弄潮儿,而不是大浪淘沙的旁观者。

 在和这位老先生交流的过程当中,一种对于人生的自信和积极乐观的态度,透过他那妙趣横生的语言,深深感动着我。而我也希望能用文字将这位老先生的寄语传递给更多的人。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 2012 北京语言大学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15号  邮政编码:100083
网站建设:信息化办公室 | 内容维护:离退休工作处

您是第   位访问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