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老师曾两次在国外教授汉语,都是受教育部委派,在罗马尼亚两年半,在捷克三年半。1992年,他回到了自己阔别25年的母校布大做汉语教员。在开展教学工作之初,董老师发现,汉语专业三年级的学生竟然听不懂“你好”、“你叫什么名字”。当时布大汉语专业4年教完的教材,北语一年就能教完。于是他向校方提出了两点建议:1、四年改为两年,二年级教完四册;2、汉语老师教汉语要用汉语授课,用汉字做笔记,不能一蹴而就,但要逐渐增加汉语部分。校方同意了,立即改进。一个学期下来,面貌大改。
第二次外派去捷克任教之时,改革开放已经进行了15个年头,学生学习汉语的起点已经有了很大的提高。在捷克,除了教书和编书,书法课和篆刻课是很稀罕的,学生又普遍要求。这时候,国家汉办已经成立,汉办无私支持,从国内采购笔墨纸砚和篆刻工具。课程结束后,索性在楼道里办了两次展览。除了董老师自己开设才艺课,老师还鼓励学生参加汉语桥活动。董原老师的爱人李莉老师也大力支持。从选人到几十天的辅导,李老师人瘦了一圈。
我们可以看到在董老师的两次外派之中,学生们学汉语的起点大有不同,学生对学习汉语的诉求也不一样。其实这来源于一次次汉语热的推动。改革开放之后,我们的国家综合国力日益增强,被汉语的魅力所吸引的人越来越多。董原老师在不同时期能够把握住学生的需要,用适合当下的方式“主动找事干”,而他的做法也都纷纷见了成效。老师自然是高兴的,也是欣慰的,因为只有这样做才不辜负周总理的指示。
周总理曾对来华留学生工作专门做过三项指示:“政治上积极影响,但不强加于个人;学习上严格要求认真帮助;生活上严肃管理适当地照顾。”董老师从参加对外汉语教学工作就严格遵守这一座右铭。这是国家对对外汉语教学事业的关心,指导,更是一种期望。即使此时身在他乡,依然不能忘记这一宗旨。当走出国门那一刻,一个人的言行也代表着一个国家的风采。董原老师是一名党员,党和国家交给的事业,他必定要尽心尽力地完成。老师教汉语,不仅教的是语言知识,更展现出了一名党员,一位质朴的中国老师身上所负有的中国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