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退休工作处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设为首页  
首页 机构设置 政策法规 党建工作 关工委 霜叶园地 北语社区 文化生活 银龄风采 服务之窗
 
工作动态
组织建制
文件阅读
工作动态
经验交流
关工委委员
 
首页 >> 关工委 >> 工作动态 >> 正文
工作动态  
【读懂中国】把一生献给汉语国际教育事业——访北京语言大学李忆民教授
发布日期:2020-01-08 浏览次数: 字号:[ ]

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落实教育部要求,北语关工委统一部署,由关工委秘书处(离退休工作处)牵头、在宣传部、人文社会科学学部、汉语国际教育学部的大力配合下,组织了对16位“五老”(老干部、老战士、老专家、老教师、老模范)和学生的结对采访,聆听了老师们参加祖国建设的奋斗历程、感人事迹和真实感悟,用文字记录了他们作为实践者和见证者的亲身经历、亲身参与的学校发展的故事。通过访谈感受变化和老师们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担当。

    上世纪六十年代初,在新中国外交事业刚刚起步的阶段,周总理亲自指示,要建立一支国家汉语教学出国师资队伍,1961-1964年间,100多名来自北大等知名高校的应届中文系毕业生,被高教部选中,成为首批承担出国教授汉语和传授中华文化任务的教师。岁月荏苒,沧海桑田,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的今天,这些老师有的仍然一直坚守在这个特殊而有意义的事业,推动着、见证着汉语国际教育的发展壮大,发挥着传播汉语和中华文化、推动民间外交等作用。北京语言大学李忆民教授就是其中的一员。

 1961年,刚刚从东北师大中文系毕业的李忆民老师,经过严格选拔,成为第一批三十名国家汉语出国储备师资的一员,被安排去了北外学外语(英、法、西、阿拉伯语,用作传播汉语的媒介语)。那时三年困难时期还没过,忍受着饥肠辘辘的折磨,李老师为了提高外语水平,还是卯足了劲儿学习。“我们真是疯狂学法语,没有星期天、没有假日,甚至上厕所嘴里都念念有词。”就这样,李老师顺利完成了三年法语学习的任务。

    1964年,还没迈出北外的大门,李老师本来被派往柬埔寨王宫教授公主汉语,后因柬方有变,教育部从长远考虑,为了让李老师提高法语水平,派到非洲当翻译。非洲的自然环境非常恶劣,李老师用“洪荒世界”来形容。“最可怕的是眼镜蛇,它要用舌尖的毒液喷你一下,你就没命了。”在危险重重中,李老师克服困难顺利完成了任务。七十年代后,随着我国进入联合国,这批储备师资,代表中国开始前往世界各地。有些老师被派往战争国家,白天得拿着机关枪打飞机,晚上在庙里上课。李老师也曾思考,为什么他们愿意把宝贵的生命和美丽的青春年华奉献在这样艰苦的地方?后来他想通了,这是中国人骨子里的仁和道。“习主席最近在接待外宾时我听到他说一句话,就是我们中国人民过上了好日子,我们希望世界人民也能过上好日子。这就是世界的胸怀,仁爱的胸怀,我们中华儿女的传统就是爱心,是骨子里天生就有的。”在非洲的时候,当地人看见中国人就兴高采烈高喊“Chinois!Chinois”(中国人!中国人!),用这种独特的方式来表达对中国人的敬意。有一次老师们吃完饭在街上散步,突然有一辆高级轿车停在了他们眼前,一看是几内亚总统,跟他们热情握手,竖起大拇指。“我想这种情况是极其罕见的,是非洲人民对中国人民的尊重和敬意。我们是普通老百姓,他是堂堂正正的国家元首,对我们表现出如此超常的亲和力,这实质上是中国人民对非洲人民无私奉献的馈赠和褒奖!最典型的还是加入联合国,投票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恢复合法地位的时候,全场亚非拉的朋友都跑上来热烈拥抱我们的代表,后来有位领导人说的很形象,是黑人兄弟把我们抬进联合国的,我想这就是回报。”

    后来,李老师还去过巴黎5年、意大利2年任教。去法国时,中国还处于闭关锁国的状态,西方国家对中国并不了解,中国什么样,中国人什么样,就看着站在讲台上的这些老师,所以他们的一举一动都带着国家的符号。“国家把你派出来,选你干嘛,选你就是为国家服务,提高一点,用现在习主席的话说,就是‘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所以当时心里唯一的观念就是为祖国争光,说得文学一点,就是我们的每一个细胞都在为祖国呐喊。”

    回到北语后,李老师任当时二系主任,全身心投身于教学建设。当时留学生教育还没有本科专业,李老师积极参与筹建本科专业的建立,负责建立课程体系和教学大纲雏形制定。在这过程中,团队遇到了很多问题。第一个问题就是授课内容不够丰富,要求不光涉及语言还要涉及文化,如何向外国人讲述中国故事,展现中国的新面貌?在李老师带领下,大家一起研究探索,开设了报刊阅读、热门话题、辩论会、文艺表演、小说阅读等三十几门课。第二个问题就是二年级以上没有正式教材,于是李老师就带领大家编了一部叫《中级汉语教程》上下册的教材。第三个创举就是集中了整个写作教研室的力量编写《现代汉语常用词用法词典》。编词典是一个苦差事,周期很长,编五年、出版五年,一百六十万字,校对校了七八遍,十年磨一剑,终于出版了,20几年了,现在书店还在卖。李老师介绍到,这部词典有两大突破创新:第一,这是我国第一部共外国人使用的用法词典,区别于一般的中外对照词典,不限于词汇的意思,更集中于词汇的用法。里面含有3000基本词汇,了解这3000词汇就基本能看懂报纸。第二个突破是反证,就是不但告诉学生这个词的正确用法,而且用大量病句阐释怎么用是错误的。第四,以往很多外国人学汉语并非为了谋生,而是纯粹出于对中国文化的兴趣,后来随着中国改革开放,国际贸易蓬勃发展,商务汉语的学习需求大大增加,百分之七八十的学生学习汉语的目的都变成了出于工作需要。李老师看到了这个趋势,首先在北语开设了经贸汉语口语和经贸汉语写作课,教研组编写的教材也得到了出版。后来遍地开花,别的大学闻讯也都纷纷开设了类似的课程,北语成为这个领域的开路先锋。

    当时李老师担任图书馆馆长兼管电教中心,正是汉语学习资源缺乏的年代,为了改善这个问题,对商务汉语情有独钟的他打算拍摄一部汉语学习电视连续剧。“我看人家拍的《走遍美国》,拍的太好了,有故事有情节,把英文学习融入实际生活当中,我就想我们能不能也拍一个。”学校非常支持李老师的想法,拨款为团队买了一部昂贵的先进摄像机。汉办也表示支持,给他们拨了专款。有了经费支持,李老师召集其他三位老师一起编写了剧本,又聘请了各方面专家,克服了无数意想不到的困难。团队历经千辛万苦之后终于了拍成20集教学电视片,后又和央视合作改变成52集电视播放版,李忆民老师作为总撰稿人的这一部电视片,终于在cctv4向全球播放,连续播放两次,达十个月之久。

    为了充分满足外国人学汉语的需求,李老师推动建立了汉语短训班。在法国的时候,李老师班上有十几个学生缺勤,一个月回来以后口语反倒提高了,后来一问原来是上台湾短训班了,这件事让他思考良久。李老师1976年回国后,在他积极建议和推动下,教育部批准在语言学院办第一期短训班,也就是北语的汉语速成学院的前身。“这是一块阵地,是一块对外汉语风水宝地。” 第一批学生很多是法国政府政府高级官员,上课之外,老师们还带学生去中国各地,让他们领略丰富悠久的中国传统文化。学生们拍了好多反转片儿(幻灯片),用法国的诗解说,热情歌颂中国,回国后拿到中国驻法使馆文化处回放,也寄了一份给北语。 

    在李老师的教师生涯中,一辈子都忘不了的事,那就是三次见到伟人邓小平。1974年,第一次是小平为参加联合国召开原料和发展特别会议,李老师作为教师组的组长,突然他接到通知要去迎接一个重量级的代表。到机场后,这个重要人物竟然顶天立地的开国元勋伟大的邓小平,李忆民老师和其他区机场欢迎的人们都对他既崇拜又好奇,想看看他到底是什么样子。大家都迫不及待地排着队握手,每个人都想和小平握长一点时间,说很多话,但排的队伍长,不容这么做。到了李老师这里,他已经憋了半天,说话的时候也非常激动,他想最重要的祝福应该是健康了,于是李老师就对小平说:“看您这么健康,我们国家就越来越好。”

    1975年5月12日,邓小平应法国总统德斯坦的邀请正式到法国访问,这次访问是中国国家领导人第一次访问法国,第一次访问西欧大国。希拉克当时是法国总理,邓小平是中国副总理,小平当时79岁,四川口音很浓重,耳朵失聪。李老师一直觉得这么伟大的人物,看上去一定和平常人不太一样,但相反,小平比平常人还慈祥,非常有亲和力。为了万无一失地保证小平的安全,大使馆派李忆民老师和其他几个教师到小平的座机驻守,虽然法国有卫兵站岗,但老师们还是不太放心。李忆民老师和其他老师们在那里驻守了至少两天两夜,李老师想,也许邓小平就在这架飞机上,已经开始酝酿改革开放,酝酿在深圳这个小村子里画个圈,酝酿中国春天的故事了。

    退休后的李忆民老师仍然致力于宣传汉语国际教育,讲好中国故事。他在退休后,在新浪写了多篇博客,点击率达一千三百多万次,向世界讲述中国故事,向国内讲述外国故事,曾被“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上海“青年报”、“新民晚报”、“大学生”杂志等著名报刊以及国外的“欧洲时报”、“先驱报”、“南美侨报”等转载,被新浪网评为“最有思想营养的全国百名教授名博”。从新浪开创微博, 他坚持写到现在,达7千多篇,近百万字,多为原创,为社会传送正能量,宣传汉语国际教育。退休后扔笔耕不辍,曾应约为《法律与生活》撰写三年专栏“热度天下”,赢得好评。另,与别人合译法国大文豪马尔罗的描绘周恩来领导的上海三次武装起义的《人的命运》,此书被英“泰晤士报”法“世界报”列为20世纪百部名著之一。

     李老师把一生都奉献给了对外汉语教育事业,在国家繁荣发展、汉语热方兴未艾的今天,对外汉语教育事业的发展凝聚着李老师这些老一辈人的辛勤付出。他在地球上最底层最悲惨的地方生活过、工作过,也在那些地方感受到了外国人对于中国人民的尊重,对于汉语的热情,李老师等前辈将中国人的仁与道、爱与美、美好情谊与奉献精神展现给了世界人民。直到耄耋之年,李老师还不减对教育事业,对对外汉语教育事业的热情,希望将自己的毕生的收获分享给更多的年轻人。有一首歌里唱到老师这个职业“写下的是真理,擦去的是名利,画出的是彩虹,奉献的是自己”,那么对于所有对外汉语教师来说,他们“写下的是中华文化,擦去的是几代人的汗水,画出的是中国的未来,奉献的是自己的一生”。

采访人:人文社会科学学部学生党支部:李芳菲
     文字整理: 人文社会科学学部学生党支部: 赵美  吴佳航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 2012 北京语言大学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15号  邮政编码:100083
网站建设:信息化办公室 | 内容维护:离退休工作处

您是第   位访问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