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落实教育部要求,北语关工委统一部署,关工委秘书处(离退休工作处)牵头,在校团委、宣传部、人文社会科学学部、汉语国际教育学部的大力配合下,组织了对多位“五老”(老党员、老专家、老教师、老战士、老模范优秀)和学生的结对采访。学生们通过聆听老同志们参加祖国建设的奋斗历程、感人事迹和真实感悟,用文字和视频记录下他们作为实践者和见证者,亲身参与、亲身感受学校发展变化的故事。通过访谈感受到祖国的腾飞巨变,领略了老同志家国天下的情怀。
本期离退休工作处微信公众号选登作品《翻译事业中的“小小螺丝钉”——专访高级翻译学院刘和平教授》。

在4月19日的下午,我们有幸采访到了高级翻译学院刘和平教授。刘教授入党近半个世纪,是北京语言大学高级翻译学院的创始人和奠基人之一,为翻译事业奉献了她几近所有的青春年华。从她的故事中,我们看到了一个信念坚定,勤勤恳恳的优秀共产党员形象。
谈及入党契机,刘教授讲到,那是在1975年,她刚满20岁。当时刘教授还在中学任教,“自己当时也还是个孩子”,学校组织学生和教工去帮助农民干活。正值六月酷暑,当时的刘老师一边要在田间劳作,一边要看护好学生,繁重的体力劳动和炎热的天气让刘老师的体重在短短半个月掉了八斤。返校后,组织对于刘老师的认真付出给予了认可,并批准她入党。
刘教授说:“我的入党动机,就是去吃苦,去锻炼自己,去为人民服务。”教育本身是一个国家的百年大计,为国家培养人才,一个国家的教育强则综合国力强。要想使国家人才济济,各项事业繁荣、蒸蒸日上的发展,就必须建设好教育事业。
刘教授很早就坚定了要投身教育事业的理想。在本科期间,尽管当时的外语学习条件困难,全班只有一台录音机,刘老师仍然借助有限的设备和资料,努力学习,听遍了电教馆的录音带。同时,在学习之余,也坚持锻炼,保持良好的身体状态,才能更好的吸收知识。
刘教授毕业后就投身于大学外语教学事业中。1989年,为了提高自己的授课水平,刘教授赴巴黎高级翻译学院攻读硕士学位。“在法国学习的日子是没有时间浪费的。”刘教授觉得自己当时的法语和翻译学的没有母语人士好,就只能趁着各种假期给自己“充电”,只争朝夕,“自己先天条件不够好,就只能用后天努力补足。”最终,刘教授在巴黎高翻学院先后获得了翻译学的硕士和博士学位。
刘老师强调,人生的奋斗,就是创业的过程。对于刘老师来说,“做成一件事情就是创业”。这个“业”可大可小,但是一定要坚定信念,才能“创业”成功。刘教授一直致力于高级翻译学院的创立与建设,并要努力形成高翻学院的自身特色。如今北京语言大学高级翻译学院取得的成就,离不开刘老师当年的努力。
1996年刘教授学成回国,根据学校学科建设发展的需求,在学校领导的支持下,她开始着手创办高级翻译学院,并瞄准国际水准,但是高翻学院的建立,却是一段很长的“创业”过程。从1996年到2011年,高翻学院的创立经历了15年的“难产”期。将翻译从外语中剥离出来独立建院,面临着一系列的问题。资源上,当时学校教室紧张,生源紧张,资金紧张,专门给翻译留出资源来成立一个学院是很困难的。但是刘教授连同其他十位老师一起,在艰难中披荆斩棘,在学校的支持下,最终成立了高翻学院。
建院以来,高级翻译学院的教育、教学质量稳步提升,社会认知度和影响力日益扩大。迄今为止,已经与巴黎高等翻译学院、布鲁塞尔高等翻译学院、曼彻斯特大学等世界多所高等院校建立合作关系。2015年5月28日,北京语言大学成为了国内第五所加入全球顶尖的翻译院校联合组织——国际大学翻译学院联合会(CIUTI)的高校。同年,学院设立了翻译学二级学科,形成了本、硕、博一体化的翻译人才培养体系。
2021年,是建党百年的光荣之年,也恰逢高级翻译学院建院十周年。刘教授在这个特殊的时刻给予了青年党员和年轻一代的译者很多建议和期望。
首先是期望青年党员能够认真工作,踏实干活,给群众树立起良好的党员形象。刘老师回忆中,影响她最深的就是雷锋的“螺丝钉”精神。党的威信和形象是靠每个普通党员的行为来树立的。“螺丝钉是什么,就是在自己的岗位上做好自己的事情,自己松了,就给自己上上劲。”刘教授觉得自己就是翻译事业中的一颗小小螺丝钉,并且打算在退休之后接着发挥余热。
同时,刘教授也希望青年党员们可以通过自己的实际行动来实现理想,来践行对党的承诺。刘老师强调,树立理想不要好高骛远,要做可行的事情,要脚踏实地地做事情。同时,在考虑未来的时候,不要把自己拘在物质层面上,目前年轻人追求物质生活的欲望太过强烈,如果把精神层面的东西忽略掉,没有在青年时期积累起丰富的精神文化的话,在老年之时,在不再有物质欲望之时,就会空虚。
刘教授也对翻译事业有着更高的期望,希望北京语言大学高级翻译学院能够再上一个台阶,尤其是在语言服务人才培养上开创出自己的模式。
文 | 李甜心 彭子燕
采访 | 陈蕾烨 陈夜昱 罗玉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