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退休工作处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设为首页  
首页 机构设置 政策法规 党建工作 关工委 霜叶园地 北语社区 文化生活 银龄风采 服务之窗
 
先进事迹
先进事迹
人才信息
学术研究
获奖
 
首页 >> 银龄风采 >> 先进事迹 >> 正文
先进事迹  
【初心讲堂】引路第一程,勉励后来人——专访“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建设发展基金”捐赠人 王静老师
发布日期:2022-09-27 浏览次数: 字号:[ ]

 “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建设发展基金”(以下简称“基金”)于2021年由我校原党委副书记王静老师热心捐助设立。根据其与北京语言大学教育基金会签订的《捐赠协议书》,基金将专用于支持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建设和发展,旨在鼓励和支持汉语国际教育专业优秀教师的教育教学、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工作,鼓励和支持具有发展潜力和创新思维的优秀本科生投身国际中文教育事业,促进学生教育质量提升和内涵发展。

 基金的设立将对北语汉语国际教育专业这一品牌优势专业的专业建设、人才培养、教育教学、科学研究、学科发展等起到有力的推动作用,有利于增强师生的专业认同感、荣誉感、使命感,有利于传承北语的优良传统,并形成良好的社会影响。

 遵照捐赠人意愿,基金下设“王静优秀教师奖”和“王静奖学金”。前者面向汉语国际教育专业优秀专任教师,后者面向汉语国际教育专业优秀本科生。

 2022年9月12日下午3点,怀着十分期待和一分紧张的我们,远远望见王静老师坐着轮椅,在家人的陪伴下出现在了小路的尽头。这一天我们有幸代表北京语言大学教师教育学院,采访了“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建设发展基金”捐赠人,今年92岁高龄的王静老师。

 我们与老师将采访地点约定在北语家属区的多功能厅。纵然腿脚不便,在采访开始前,老师还是毫不犹豫地从轮椅上起身,坐在了便于拍摄的椅子上。待我们准备好设备,采访便正式开始。

(一)从头起

 “我想从七四年说起。”王静老师带我们回溯了一段艰辛的时光。

 “一九七四年,领导分配我到留学生处新成立的系去开展工作,当时我心情很忐忑。因为我对那儿的人不熟,对对外汉语更是一窍不通,所以我都不知道应该怎么做、做什么。但是到那儿以后呢,我还是下了决心:从头学吧,从头学起,不负众望。

 镜头前的王静老师,鹤发梳得整齐,眼神清亮慈爱,流利的发言配合时有的手势动作,让我们对“精神矍铄”有了具象的认知。

 “我到了以后呢,先是向老师请教。我白天尽量抽时间去听老师的课,这样我才能了解对外汉语教学的情况,也向老师学习。晚上我就到教师们的集体宿舍,尽可能去了解他们的生活,多听听他们的意见。经过一段时间的了解以后,我很受教育,也很受感动。我觉得老师,真是太辛苦,太困难了。住房条件并不好,工资也不高,工作量大,负担重。我当时想:我能做些什么呢?因为我过去在大学是学俄语的,不是学中文的,所以到那儿以后,我也上不了课呀……”

 “所以我就想怎么能做好组织工作,主要还得要为教学服务、为师生服务,这才是实在的。我当时给我们的系主任都说好,我不能影响他们集中精力投入教学研究工作。”

 “从那时候起,各类琐事,从交通安排,到补助申请,能分担的我全部分担。有人质疑我的工作,觉得我管得多,我也不在乎,我觉得应该。有一次。我们的老书记来访,问我:‘你怎么管那么多事的,怎么计划生育什么的你都管啊?’我说那没办法,因为工作需要,我可以做,我也应该做。但是我并不会耽误组织的工作、党的工作。

 “所以,我对对外汉语教学的心心念念啊,就从七四年的时候开始了。因为我知道教师太困难了,生活非常拮据,但是他们毫无怨言,还照样日夜奋战,备课,搞教学。所以我想说,我们对外汉语教学啊,有今天不容易,那是几代老师的心血凝成的。

 而回望80年代初老师新到北语,那一段时间的北语正是“筚路蓝缕,以启山林”:

 “过去有种说法,教外国人有什么难的?都是中国人,都会说中国话,都会教外国人。就看不起我们学校对外汉语老师。吕必松教授从70年代开始研究,后来对外汉语就作为一门学科,而不是一门一般的课,再后来他开了国际汉语教育学位和教学法规*。特别是王先生*84年题词,一下子就把这个事情敲定了,对外汉语教学成为一门科学,这之后大家才慢慢重视起来。我觉得我并没有做太多,但是亲眼见证了对外汉语教学的兴起。

(*北语创建了第一个面向外国留学生的汉语言本科专业,第一批本科层次、研究生层次的对外汉语专业,第一个对外汉语教学方向的博士点。)

(*王力先生)


(二)立初心

 2021年,“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建设发展基金”在王静老师的热心捐助下设立,我们问老师:“您当时设立该奖学基金的初衷是什么?”

 王老师首先说到:“我有一个感悟:一个学校要办好的话,关键在于保证教育质量,而保证教育质量关键在老师,老师是核心力量。所以我就特别尊重老师,我一直想做些什么来鼓励老师、奖励老师,让老师生活得更好一些。”王老师的语调平和,却十分坚定。

 “最近我看了企业家任正非的一个讲话,我觉得很有启发,我在这里也说一说。他说:‘我们国家要想跟西方竞技,唯有踏踏实实振兴教育。振兴教育不在房子,在于老师——只有老师地位和待遇得到了提升,才能吸引更多的人才投身教育,实现最优秀的人去培养更优秀的人。’我觉得也正是这样,大学之贵不在大楼,而在大师,名校必有名师。教师必须要立德树人。为人师表,要求学生做堂堂正正的人,教师自己必须是顶天立地的人。

 “好教师必须有两个热爱:一个就是要热爱自己的专业,你给学生一碗水,你得有一桶水,甚至于一缸水,所以就要不断地充电、不断地学习,这样才能把教学工作做好;第二就是要热爱学生,一日为师,终生为父嘛,应该像对待自己的孩子那样来爱护自己的学生。我觉得没有这种精神、上班来下班去都很冷漠的人,做不好教育。其实对外国学生也是这样,我们老师平常是很注意个人跟学生的联系的,有时下了课以后晚上还到学生宿舍去,了解他们的国情,甚至于他们的家庭情况。有的孩子很小,就会想家,老师到节假日就把他们接到家里,给他们包饺子、聚餐,这样拉近距离以后,他们的学习劲头就上来了。”

 “我是非常尊敬老师的,所以我也对教师寄予厚望,所以特别想鼓励、奖励优秀的教师,让他们成为引路人。一个单位,一个专业里面,老师一定要是引路人,最优秀的教师能够把这一领域的、更多的教师队伍带好,这样比他个人发挥作用就更大了。这些可以说是我的初衷了。”

 引路一程,便望再有人接力引路,便鼓励后来的引路人。路如何好走?便是靠着代代引路人。


(三)待后人

 讲述过去的事情,耄耋之年的老人兴致高昂,清楚地记得许多的细节。而接下来我们回到当下、展望未来,王静老师同样有着独到的认知与思考。

 我们问:“请问您怎样看待对外汉语教学现状?”

 “现在啊,我觉得我们依然需要坚持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励志创新,与时俱进。大概意思就是在对外汉语领域,我们已经实现了很大的飞跃,但是距离强盛还有很大的距离。我们要从课程设置、学科设置入手,要使用具有独特教学理念的教材和参考书,培养一批理解教学理念、热爱教学事业和学生的教师,这个要求还是很高的。总而言之呢,就是要让对外汉语自成体系。”

 “今年是北京语言大学建校60周年,请问您如何评价北语的发展呢?对北语的未来有什么期待吗?”

 “我对学校的感情还是非常深厚的。从目前发展来看,我们的学校为国家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培养了一代代优秀人才,尤其是一批批优秀的对外汉语教师,为祖国新时代发展培养了一批批文化的交流者、传播者。其次呢,我深深希望本校的汉语国际教育能为我们学校争创双一流助力,因为对外汉语教学是北语的根。

 老师一边轻轻抬起手,一边说:“从小到大,开出鲜艳的花朵。我想,对外汉语的前景可观。”我们似乎能看见老师的双眼发着光,能感受到她内心满溢的期待。

 采访进行得很顺利,将我们的问题基本回答完之后,王静老师主动提出:“我想下面接着对青年学生提点希望吧。”我们不自觉挺直了背,聆听教诲。

 “我觉得青年学生还是应该立志报国,励志成材,砥砺道德品行,刻苦学习,勇于创新,铸就自己精彩的人生。奋斗的青春最美丽,奋斗的人生最无悔。这是我对青年学生寄予的希望。”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我们何其有幸能够遇见王静老师,以及一代又一代以致当下为我们引路的老师们,又何其有幸生长于蓬勃发展而充满希望的新时代。

 王静老师的谆谆教导犹在耳畔,我们希望与所有北语青年学子一道,努力奋斗,成就精彩,立志报国,励志成材!


文案 | 梅梦阳 马久珍 冉冉

图片 | 杨婉莹 梅梦阳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 2012 北京语言大学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15号  邮政编码:100083
网站建设:信息化办公室 | 内容维护:离退休工作处

您是第   位访问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