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扬老来华部的艰苦创业精神
再造我校新的辉煌
—《梦回来华部》老同志茶话会侧记
汉语国际教育研究院 续梦君
6月8日端午节的第二天,我们作为志愿者,参加了一次别具一格的、由我校平均年龄80多岁的离退休教师自发组织,自愿参加,自己筹备的《梦回来华部》老同志茶话会。茶话会由我校退休教师刘珣、张惠先、鲁健骥、李清华、王绍新、齐树仁、来思平、朱庆祥等老师共同发起并积极筹备。张惠先老师回忆整理出原来华部人员名单,四易其稿。筹备组其他老师则尽可能按名单一次又一次地挨家挨户打电话通知,并通过各种微信群转告。他们的倡议得到了老教师们的热烈响应和支持,活动当天共有46位老教师到会,年龄最大的89岁,最小的78岁。这批我校最早战斗在对外汉语教学战线上的老同志、老伙伴,有的已多年未见,却一直互相惦念着,现在终于又欢聚一堂,凭借清茶一杯,抒怀叙旧,情谊无限;共忆当年奋斗,欢谈今日生活,互道前程珍重。

对今天很大一部分教师和同学来说,“来华部”已经是一个相当陌生的名词。她是北语于1962年建校后成立的第一个对外国留学生进行汉语和中华文化教育的部门;而“老来华部”则是指从1962年建校至1972年学校员工从茶淀干校回来,在现在的新校址复校以前的这十年。六十年代初,来华部教职员工在老校长王亦山的带领下,发扬艰苦创业的精神,无论在对外国学生的汉语和中华文化教学方面,或在留学生管理工作方面,都探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1965年当全国从事对外汉语教学的院校从北语一所扩展至23所时,北语接受了当时高教部的任务,为这22所新从事这项工作的院校举办了我国第一次对外汉语教师培训班,把自己多年来积累总结的教学大纲、课程要求、教学方法、教材,甚至教案,都毫无保留地贡献给大家。同时还举办了各校留学生管理干部培训班,介绍我校的留管工作经验。当年秋季开学后,北语还派资深教师到各校检查、辅导,并创办了我国第一个对外汉语教学的专业刊物《外国留学生基础汉语教学通讯》(内部发行)。正如刘珣老师在会上所说,我校“在六十年代就发挥了全国从事对外汉语教学院校的‘大教务处’的作用,塑造了北语校史上的第一个辉煌,更为后来八九十年代北语引领全国对外汉语教学事业和学科的更大辉煌,奠定了基础”。刘士勤老师总结了老来华部的精神,提出至少包含下列三点:“一是胸怀祖国,服务世界的战略眼光;二是爱岗敬业,锐意进取的创业精神;三是团结协作,共同奋进的团队作风”。这恰恰正是建校时北语人的初心。
岁月匆匆,转眼40多年过去。老来华部人如今都已到耄耋之年,有的还病痛缠身,但他们仍时时刻刻心系学校的发展。此刻他们终于又团聚在老“来华部”的横幅下,大家不禁激动万分。


上午九点多钟,老教师们就陆续来到会场。黄政澄老师为参加这次聚会,在出国前匆匆从深圳赶来。远住在龙泽苑的樊平、田士琪两位高龄老师,结伴打的赴会。双目失明已久的陈永德老师,是独自打的前来的,他虽然看不见,但坚持要来听听老伙伴们的声音,握握老同事的手。按筹备组的安排,9点半至10点是老教师们自由交谈,活动从10点正式开始。


首先由主持人李清华老师做开场白。她特别感谢了北语离退休处和国际汉语教学研究基地对这次聚会的大力支持和帮助。接着,刘珣老师代表筹备小组向大家汇报了活动的缘起和准备过程,进而回顾了老来华部的历史。对这些年来先后离我们而去的胡守鑫、张学如、田希、李培元、王还、钟梫、鹿琮世、程美珍、张维、李景蕙、马欣华、姚庆震、黄文彦、佟慧君、胡炳忠、许维翰、吕必松等数十位来华部的老领导、老战友表示深切的怀念,并向大家报告因高龄未能前来的赵桂玲、田万湘以及赵淑华等老师的近况。






接下来,进行自由发言。刘淑娥老师第一个发言,谈起了她几十年来一直铭记在心的两件事。著名的业余画家丁永寿老师也谈起了他一直耿耿于心的往事。鲁健骥老师则从来华部的源头北外非洲留学生办公室谈起,回忆了原来华部的教师和干部队伍是怎样形成的,以及为什么说这是一支高素质的队伍。鲁老师的发言中包含了极为珍贵的史料。原我国驻比利时大使兼驻欧盟使团团长宋明江老师,回忆起当年他离开来华部讲台,调入外交部,由一名对外汉语教师蜕变为外交官的经过,这可能是他四十多年来第一次回校参加老同事们的活动。88岁的原来华部干部孔繁玉老师,本不准备讲话,这时也忍不住十分激动地站起来发表了感言。在会上发言的还有田士琪、程棠等老师。接着,在50多年老搭档程棠老师胡琴的伴奏下,张惠先老师一曲高歌,把活动推上了高潮。善弹钢琴和跳舞的田桂文老师虽然已经87岁,在大家的热烈要求下仍演示了一小段朝鲜舞,老伙伴们齐声喝彩:一招一式,婀娜不减当年;宋明江老师唱起了京剧洪羊洞,一板一眼,依然名票范儿。此时此刻,这些老教师们,不仅梦回了老来华部的激情岁月,也梦回到当年的青春年华。


最后,王绍新老师吟诵了她的旧作《江城子》。这首词很好地表达了此时此地到会者的心声,也成为了这次聚会的“《难忘今宵》”,一曲永无终点的“终曲”:
喜闻洋人唱京腔,荧屏上,足风光。司空见惯,热闹也寻常。谁知当年坎坷路,甜酸苦,我辈尝。
手植桃李渐成行,鬓成霜,又何妨?华夏文明,惟愿传四方。寄语新人齐奋力,风正好,把帆扬。

此时,作为志愿者参加本次茶话会的汉语国际教育研究院副院长,国际汉语教学研究基地副主任的姜丽萍老师,已是热泪盈眶。她在感言时激动地说道:

“旁听今天的活动,看到了你们这代北语人满满的家国情怀,一生对事业的坚守,对北语执着的爱和对生活的乐观阳光,我们终生难忘。作为后辈,我们要发扬前辈们开拓创新的精神,传承北语的优秀传统,发掘和整理你们所积累的宝贵精神财富,让它成为北语独有的优势,我们将续写北语新的辉煌”。
聚会最后定格在“梦回来华部”这张时隔47年后拍摄的、极其珍贵的老来华部人员的大合影中。
